• 今日汇率:1欧元= 7.787396元人民币 繁体中文

  • 罗马万神庙这样的顶部敞开式建筑,下雨时怎么办?

    鱼丸粗面 发表于:2014-07-20 赞一个(0) 收藏     分享到朋友圈     3 32719

    鱼丸粗面 奋大官方团队加关注发私信 论坛需要大家支持!

    发帖 7314奋豆 8951粉丝 241楼主

    发表于:2014-07-20IP属地: 意大利 米兰

    18_29_906c4776c4078aa.jpg

    日前的文章提到过关于作品集中作品的『细节』。在建筑学领域,细节并不仅是效果图中某个局部的放大,某景观或立面的处理,还包括很多诸如建筑结构、节点、通风等等。

    当然也不是说所有的那些技术性内容都要统统摆上留学作品集的台面,在细节方面的考察中,考官想看的是学生关于某具体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以及该方案中所涉及到的技术性和艺术化/具有创意的处理手法, 西方院校将这些定义为细节。

    细节要如何表现?

    正规的做法是通过多张图片讲述你在设计推进过程中的一些调研和在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所探讨的诸多可能性或是所提出的最终解决方案。所要展示的并非那些图片,而是这些图片所表达出的一整串逻辑思考。

    以下转载知乎中的某个回答,作为那一串逻辑思考的举例:

    庙顶部的天窗是没有封玻璃的,下雨的时候室内是会漏雨的:

    18_29_9de556519626f2e.jpg

    事实上除了清扫以外,万神庙是有排水系统的,就藏在大理石地板下面,通过设置下水口导走积水。

    18_29_fdf32251f39dd89.jpg

    黑点是排水孔。但雨还是会落在地板上,滑滑的,亮亮的。

    然而,这并不是在说明万神庙设计上的“考虑不周”,相反古代统治阶级的危机处理意识实际上是非常强烈的。在物化权力时,他们会用当时的条件去最大化主神乃至皇权的震慑性的形象。甚至,可以“武断”地这样说:恰恰是因为万神庙头顶这个毫无遮挡的9米大洞,我们更应该看看他是不是有什么解决问题的可能。当然,也同时应该了解,我们不应该用今天挑剔的眼光作为标准去评估古代人的人居水准。

    以下是关于万神庙(Pantheon)的分析。

    1.气候和文化

    首先的一点就是必需了解地处地中海气候区的罗马的基本天气情况,初中课本上是这样描述的:地中海气候分布范围占全球比例十分稀少,特征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在这样的副热带气候下,亚平宁半岛上本就很适合户外运动。而在古代罗马人身上就体现得更淋漓尽致。要知道古罗马人除了喜欢打仗和打架外,还有一个举国同欢的喜好,这不但直接表现在浴场,斗兽场这样的公共建筑的修建上,而且,还反映在古罗马人对节日(dies ferialis)的热爱。具体多热爱呢?要知道罗马人那会儿还没有周末的概念,富足骄奢的罗马人极为需要玩乐的“理由”,而各种对诸神的祭典或者每月月初的固定活动都可以拿来当理由,节日时,甚至奴隶都有休息和享受美食的权利,遇到重大节日更是有过国家买单让十万娼妓上街的记载(房龙,《宽容》)。

    这和万神庙有什么关系呢?这个150年里反反复复修了三次的神殿与其说其目的是来供奉神灵,倒不如说其因为最后完成的效果好到历代皇帝无法割舍从而逐渐转变为公共活动的重要聚集地。这其中很大可能地承担了不少节日庆典活动。

    如果把罗马的降雨量(借用现在的数据)和古罗马有记录的节日种类和持续时间(Roman Festivals)做一个比对的话,就会类似下面的图表:

    18_29_8ed0a623d9f86f1.jpg

    红橙两条线代表着每月的节日记录,不但可以看到全年高发且在夏季为最的基本情况外,还可以看到罗马的降雨量无论是从天数还是累积毫米数上来看都是非常少的,当然对应嗨翻天的夏季,月降水量还不足1厘米。

    所以,这样的天气在最开始就预设了一个少雨的前提,倘若罗马的天气和我国南方一样,万神殿的设计者大概就会被处决。

    2. 内环境&微气候

    少下雨,不是说不下雨,这也是为什么万神殿还是考虑了下水的问题。与室外的宏观气候相比对,接下来的部分来讨论下这个古老混凝土包裹的巨大体量所形成的微气候。

    18_29_fc6499bfe670ae5.jpg

    因为比例的关系,在这个高宽可达58米,穹顶直径43.3米的建筑里,顶部的8.9米直径的洞口在视觉感受上就显得不是特别大了。如果脑补下雨水从这个空洞落入室内的画面,大概会是水滴穿过隘口一下进入到宽广和高深的室内,在这个内部空间的周围是布满藻井的穹顶内表面。如此,雨水进入的是一个内环境,而这个内环境的强大,很有可能足以影响雨水的运动。

    其一就是气压差

    18_29_017794263091f92.jpg

    首先,由于万神殿的超凡尺度,它在周边相对低矮的建筑的簇拥下会将整个穹顶曝露在城市风场中。看看穹顶的形态,可以联系一个流体力学的小知识,叫做康达效应(Coanda Effect)

    18_29_521d089bf02d702.jpg

    简单来说就像小图演示的,流体在接触到凸起的弧形表面时会产生粘着力,进而导致周边流体有贴向这个表面的趋势。而在穹顶外部,无论风来自何方,都是一个理想的凸出表面:

    1212

    18_29_91718599d31f75c.jpg

    于是,本就没什么阻挡的风掠过穹顶(形成正压风场),而屋顶空洞处因为外部过强的空气流速从而在内部形成了负压,于是底层的空气因为压力差被带动上升,甚至牵引到贴近地面的空气运动,形成所谓的风拔。

    18_29_b682e7577d8fee0.jpg

    而另外一点,就是热浮力

    虽然万神殿被厚重的混凝土包裹且只有唯一的一个顶光源,这样大的热容积和有限的太阳辐射是不是意味着这个建筑内部会相当地冷呢?可不要忘了娱乐至死的古罗马人和他们超长的节日时间哦,举行公共派对的时候怎么能少了下图的东西呢?来,选一款吧,亲~

    18_29_29088f980ce9929.jpg

    矮油,你想到哪去了,这可是罗马人的蜡烛啊~

    18_29_d77f74d2557372e.jpg

    当整个大厅被数万根蜡烛照亮,与此同时的是燃烧所发出的热量。不仅仅如此,拥挤人群里那些泡完澡,喝着酒,享受着国家买单福利的罗马人都可以当成一个个功率可达100w以上的散热体啊。于是,室内空气被加热,开始上浮(整个人都轻飘飘的了~)

    18_29_cfaf6ac77e52e4e.jpg

    再把建筑材料尺度和风一起考虑进来,很有可能就是这样的情景:本就不大的毛毛细雨被风卷裹着拂过穹顶洞口,刚想落入穹顶,就被室内上升的热气流吹的不知道东西,纵然水汽落入到室内,在热空气的紊流中这些水汽还没来得及落在人的身上就被曝露的穹顶内壁吸附了去又或者随着风压又被带出了屋顶。

    18_29_f206f8f04275d02.jpg

    当然,这并不是说这个敞开的大洞就会百分之百的风雨不侵,只是在古罗马的活动周期,生活习惯和气候环境下,这样一个静能庄严肃穆,动能天上人间的市民活动中心实在是让人喜欢到不行。谁还在乎偶尔的雨滴呢?

    因为彻底的保护和参观的控制,我不认为今日的万神殿会在抵御雨水上那么的有效(我们可不能在万神殿里喝酒唱歌爱的抱抱),不过,看看游客的反应,下雨天来感受下湿滑的万神殿也不失为一种体验的说。

    18_29_e9bf6fa3f104887.jpg

    (看,大家都在看地上的水迹)ƪ(‾ε‾“)ʃ

    3条评论

    高级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写新帖

    本周热门

    24小时新帖

    本版热图

    大家也喜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