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汇率:1欧元= 7.760127元人民币 繁体中文

  • 枪林弹雨中,他用镜头记录英雄历史(强军之路)

    海外网 发表于:2023-07-23 赞一个(0) 收藏     分享到朋友圈     0 1163

    图①:志愿军战士在打退敌人进攻后,冒着风雪发起了冲锋。
      张崇岫摄
      图②:志愿军战士歼灭守敌。
      张崇岫摄
      图③:张崇岫在家中接受采访。
      人民网记者 张力洋摄
      图④:张崇岫向“新兴里战斗模范连”战旗敬礼。
      许 国摄
      图⑤:为“杨根思连”授旗。
      张崇岫摄
      图⑥:志愿军战士向敌军方向挺进。
      张崇岫摄
      图⑦:志愿军战士涉江追击敌人。
      张崇岫摄

    “在硝烟弥漫的抗美援朝战场、在冰天雪地的长津湖畔、在滚滚东流的昭阳江上,他挎着枪,端着照相机,同战友们一起,迎着枪林弹雨,一次次冲向火线……”

    2023年6月18日,在第十四届中国摄影艺术节上,抗美援朝战地摄影记者张崇岫获得了“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颁奖词响起,94岁的张崇岫拄着拐杖缓缓走上领奖台,现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既是对张崇岫作品的赞许,也是对那段英雄历史的缅怀。

    1950年,由中华优秀儿女组成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期望,高举保卫和平、反抗侵略的正义旗帜,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发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同朝鲜人民和军队一道,历经两年零9个月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张崇岫就是他们中的一员,当时他担任志愿军第9兵团政治部摄影组组长。

    “我老了,但这些照片不会老,照片里的故事也不会老。”张崇岫一张张翻阅着当年拍摄的照片,徐徐讲述着照片背后的故事,记者的思绪也来到了70年前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

    “让祖国人民、子孙后代知道志愿军是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坚持战斗的”

    抗日战争时期,张崇岫是一名新四军战士;解放战争时期,他又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由于战斗经验丰富,部队首长安排他在抗美援朝战争前线担任战地摄影记者,拍摄记录战斗经过。1950年10月,张崇岫带着两台相机,从山东曲阜出发,前往中朝边境。这一年,朝鲜地区遭遇了数十年一遇的罕见极寒天气,气温降到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冷”,是初入朝鲜时张崇岫最深的印象。

    张崇岫亲身经历了长津湖战役,这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非常重要并且极为激烈的一次大规模战役,打了近一个月时间。为了躲避敌人的侦察,志愿军战士只能原地埋伏,甚至把自己埋到雪堆之下,以躲避空中的侦察机。战场上,冰天雪地,寒风呼啸。用张崇岫的话说,“战士们脸冻得咯咯响,皮肤冻粘在衣裤上,一揭开,像熟红薯一样掉一层皮”。张崇岫抱着相机,和战士们一起啃着和石头差不多硬的土豆,埋在雪堆里躲避敌军侦察。

    “当时,一个人每天最多吃一个冻土豆,用体温把冰焐化了再吃。”张崇岫说,“这个时候,我抓住时机,把战士们趴冰卧雪的场景拍了下来,让祖国人民、子孙后代知道志愿军是在怎样恶劣的环境下坚持战斗的。”

    缓缓翻动着相册,张崇岫说,在抗美援朝战场上自己拍摄了上千张照片,一张名叫《胜利会师》的照片最让他满意。1952年,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两周年之际,我国发行了一套共4张邮票,有两张邮票的画面都来自张崇岫拍摄的照片,其中就有这张《胜利会师》。《胜利会师》原图记录的是长津湖战役胜利后,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在港口会师。

    “当时,我猜想长津湖战役胜利后,可能会出现‘胜利会师’这个场景,就专程赶往咸兴港。” 张崇岫独自一人冒险在雪地里徒步四五十公里,从早上走到下午才到达咸兴港边,追上了先头部队。

    恰巧此时另外一支追击队伍也来到岸边,他们看到敌军仓皇逃走的军舰,激动地和先头部队的战友握手相拥,并且鸣枪庆贺。此时,敌人的军舰还没有消失在海平面的尽头。

    “前方路上有什么危险,我也不知道,当时是抱着‘有去无回’的思想准备去的。”张崇岫对“胜利会师”的预判没有错。当他看见中朝双方战士迎面而来、胜利会师,他不顾疲劳,兴奋地为大家拍照,记录下了这珍贵而极具历史价值的画面。而这张照片,也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这张照片是1951年志愿军为172团3连授‘杨根思连’锦旗的场景……”指着给“杨根思连”拍摄的照片,张崇岫介绍,杨根思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战斗英雄和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战斗英雄,生前是这支连队的连长。小高岭战斗中,他率部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最后只剩他一人时,毅然抱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被追记特等功。后来,这支连队被授称“杨根思连”。

    张崇岫在讲起这些照片的历史时,精神抖擞、声音洪亮。70年过去了,他仍能用十来分钟画一张作战线路图,标注出鸭绿江、柳潭里、长津湖、水门桥等近10个地名,能准确地说出每张照片拍摄的年份、月份,乃至背后的故事。

    从一段段硝烟弥漫的战争历史中走过,张崇岫深刻体会到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对于我们的历史意义。“抗美援朝战争,印证了那句话——‘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张崇岫感慨。

    “战场上,志愿军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这是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体现”

    让张崇岫记忆犹新的,不只是结冰的土豆,还有战士们脚上冻坏的皮肤。一名战士脚被冻坏后一揭开,直接脱掉一层皮,班长让他去后方医院,但是这名战士坚决不离开前线。

    “我们冷,敌人也冷,就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人民军队是世界上意志最坚强的部队,只要有必胜的信念,就一定能战胜所有困难。”张崇岫鼓励摄影组的同志,不要害怕寒冷和困难,想当年红军翻越雪山的时候比这困难多了。

    “面对生死,您怕过吗?”在张崇岫讲述照片和背后的故事时,经常有人这样问。面对这个问题,张崇岫的回答是:“没有怕的,所有战士都没有怕的。”

    “我们把该打的仗都打了,我们的后辈就不用打了”……听着张崇岫的讲述,记者脑海中浮现出电影《长津湖》中的一句句热血台词和一幕幕感人场景。这部电影的许多镜头,都是根据张崇岫在战场上拍摄的照片还原的。

    照片《涉江追击敌人》,是张崇岫在志愿军将士们冒着炮火涉水强渡昭阳江时拍摄的。那天,张崇岫与部队一道强渡昭阳江,看到迫击炮直接打到水面上,自己的战友壮烈牺牲的景象,张崇岫永远无法忘怀。志愿军战士们勇敢地渡过了昭阳江,完全占领了那一线的敌前沿支撑点,打开了向敌军纵深穿插的门户。

    “当时,我们志愿军将士面对强大而凶狠的作战对手,身处恶劣而残酷的战场环境,为什么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在张崇岫看来,“强大的精神是取胜的关键。”

    在波澜壮阔的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始终发扬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始终保持高昂士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完成祖国和人民赋予的使命、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抗美援朝精神。

    “张崇岫用手中的相机记录着伟大抗美援朝精神,而他自己在战场上的经历,也成为这种精神的生动注脚。”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主席许国说。

    “要想拍到别人很难拍到的战斗照片,必须自己创造机会,到战争第一线去,跟着先头部队走,与突击穿插的战士们肩并肩,和敌人面对面。”张崇岫带领摄影组始终跟在冲锋部队的后面,进入作战第一线抓拍我军战斗的场面。

    战场上,张崇岫总是把装胶卷的袋子像子弹袋一样系在身上,有人问他腰里装着什么武器,他的回答是:“我这个是非常大的‘手枪’。”当时胶卷非常珍贵,张崇岫要求自己每拍一张就必须成功一张,“当时我紧跟着部队,一点也不敢掉队,哪里打得激烈就往哪里凑,这样才抓住了拍摄机会。”

    张崇岫参加了新兴里战斗、长津湖战役、江口洞战斗、强渡昭阳江等,记录下志愿军战士浴血奋战的珍贵影像。“战场上,志愿军以‘钢少气多’力克‘钢多气少’,这是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的体现。”张崇岫感慨。

    “70年咧,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志愿军将士,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早已烙印在中华儿女的精神底色中”

    “这是我当时拍的大坦克……”2023年6月18日,张崇岫来到以“启航新征程  金像铸辉煌”为主题的摄影展览参观。前来参观的干部群众围在张崇岫旁边认真聆听,跟着张崇岫的讲述穿越到那段血与火的战斗岁月。

    对于战争细节,张崇岫仍然历历在目。坐在轮椅上,他用手中的拐杖指着一张照片说:“我们是一个团的部队,从山上下来猛打敌人,他们只好从坦克中出来投降。”

    “搞摄影要胆子大,我的胆子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锻炼出来的。”张崇岫对记者说,“如果你害怕战争,就根本没有办法接近它,更别提拍照片了。”

    最危险的一次,张崇岫与另一位摄影记者挎着相机被敌机发现,他俩飞快钻到大桥下,在桥洞中间蹲了下来。4架飞机围着大桥两边,足足盘旋了20多分钟。“在‘轰隆隆’的爆炸声中,子弹和炮弹皮在我们周围乱飞。幸好桥面较宽,虽然桥洞两侧被炸得一塌糊涂,但我们躲在中间毫发无损。”张崇岫回忆道。

    在张崇岫拍摄的照片里,有志愿军在齐膝深的雪地里行军的画面,有志愿军趁着夜色赶到预定作战点在雪地里隐身埋伏的画面,有战士们打得敌人丢盔弃甲的画面……一张敌军士兵向志愿军投降的照片,是张崇岫在敌军混乱撤退时拍下的,“当时,子弹、炮弹都没停,但我不下去拍,就抓不到这个场景了”。

    战争结束后,张崇岫拍摄的大量作品被收录到博物馆展出,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教材和珍贵的历史资料。

    在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张崇岫拍摄的照片再次引起大家的关注。在相关报道评论区,一名网友说:“看到张崇岫当年拍摄的照片,我的眼眶湿润了。”

    张崇岫和战友们的故事和精神,不断激励着新时代青年继往开来、砥砺前行。

    2023年7月11日,“新兴里战斗模范连”第二十二任政治指导员屈凯明带着连队骨干,来到张崇岫家中,探望这位用镜头记录了志愿军战斗英雄历史的老兵。当连队里参加过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的擎旗手王伟东郑重展开连队战旗的那一刻,张崇岫挺直身板,向战旗敬上一个标准的军礼。眼前这感人一幕,让官兵们潸然泪下。

    “在先辈们身上,我看到了人民军队敢打必胜的血性铁骨。”屈凯明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新时代,我们这些青年革命军人要学习和传承他们的英雄精神,雄赳赳、气昂昂,锚定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开拓进取!”

    山河已无恙,英雄归故乡。近年来,国家每年都会迎接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回国,还开展为英雄烈士寻亲的活动,张崇岫十分感动,“70年咧,祖国和人民没有忘记那些抛头颅、洒热血的志愿军将士,伟大抗美援朝精神早已烙印在中华儿女的精神底色中。”

    采访接近尾声,张崇岫依依不舍地合起相册,目光望向远方,那个他曾经和战友们一起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方向。张崇岫若有所思地说:“出征的那年,长津湖的枫叶特别红,我还特意捡了两片,夹在一个小本子里。70多年了,我还珍藏着,只是它们的颜色更加深沉。”斜晖下,张崇岫胸前的军功章闪闪发光,那是他和战友们在战场上勇敢冲锋、并肩作战的见证。(本报记者 徐 隽 李龙伊)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3年07月23日   第 06 版)


    来源:海外网
    版权声明 凡标明奋斗在意大利编译的文章,均为奋大独家编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快速回复

    高级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陆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