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怎么选调研对象?
399
岭南四月,蒲桃花开。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广东考察调研。从湛江、茂名到广州,4天时间,他深入企业、港口、农村,开展了一次生动而深刻的调研。
习近平这次广东考察的调研主题非常鲜明:生态保护、乡村振兴、改革开放……他说:“广东是一个窗口。到广东来看一看,了解一下党的二十大以来都有哪些新进展新气象。”
2013年11月3日至5日,习近平在湖南考察。图为3日下午,习近平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同村干部和村民座谈。新华社记者 王晔 摄
但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发展特点,怎么保证调研对象有足够广泛性和代表性,避免“盲人摸象”?
习近平曾引用《荀子》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典故,提出要充分发挥各地各部门特别是综合调研部门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的研究力量,充分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比如,在浙江工作时,他明确表示对政策研究部门的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求他们重视调查,更要求他们重视研究。
开座谈会,同样是进行广泛交流的有效方式。
2020年9月,习近平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基层代表座谈会,农民工、快递员、乡村教师、餐馆店主、货车司机等都被请进会场。近日在广东考察时,习近平也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调研会,座谈代表有战略科学家、高级工程师、企业家、大国工匠、外企中国区负责人等。
习近平曾发表《调查研究要点面结合》一文,提出“既要抓点、搞好典型调查,也要注重调查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不能以点盖面,以偏概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他在文中提到,毛泽东同志很重视典型调查,是进行典型调查的行家里手,但是他也审慎地看到典型调查成果适用范围有限,告诫我们“不要陷于狭隘的经验论”。
这就需要从个体情况中找到一般规律,从而作出正确决策。
比如,习近平在福建工作时,针对福建是林业大省而广大林农却守着“金山银山”过穷日子的状况,推动实施了林权制度改革。他抓住“山要怎么分”“树要怎么砍”“钱从哪里来”“单家独户怎么办”4个难题深入调研、反复论证,形成了全国第一个省级林改文件。之后,2008年中央10号文件全面吸收了福建林改经验。
1999年1月,福建省南平市政府印发《关于认真做好科技特派员下村服务工作的通知》。(图源:《习近平在福建》)
1999年,福建省南平市向农村选派科技特派员,探索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取得很好效果。2002年,时任福建省省长习近平深入顺昌县、光泽县、延平区等地调研,对依靠科技力量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系统总结,科技特派员制度开始在福建省全面推行。
这种辩证思维,是习近平调查研究方法论的一个显著特征。他指出:“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
文/亚晖、话枚
编辑/钟祺
检校/山石
海报/冰琦
配音/话枚
音频剪辑/静玄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时报等
来源:海外网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