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汇率:1欧元= 8.050362元人民币

  • 【学习小组】种子是大事,习近平强调要“久久为功”

    海外网 发表于:2022-04-20 赞一个(0) 收藏     分享到朋友圈     0 2998

    眼下,春耕生产由南向北渐次展开,陆续进入播种高峰期。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首站来到位于三亚的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这里依托南繁科研育种基地,聚焦种子创新中的重大科学与技术问题

    “我一直关注南繁科研育种,要科学谋划加快推进,建设成服务全国的南繁硅谷。”考察期间,习近平指出,“这件事有养育中华民族的战略意义”。

    2022年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在海南考察。图为10日下午,习近平在位于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的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

    20多年前,曾有外国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今天,答案已显而易见。被称为“东方魔稻”的杂交水稻,不仅在中国多养活了8000万人,还逐渐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得到大面积商业化种植。事实证明,“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

    老话讲,“好儿要好娘,好种多打粮”“种地不选种,累死落个空”。这是农民在田间地头长期劳作总结出的经验。相关研究表明,优良种子可以贡献粮食增产量的45%—50%。

    不仅如此,通过种子改良,还能增强农作物抗寒耐旱、防病虫害等能力,提高农作物对不良土壤、水利条件的适应性。比如,超早熟大豆品种的育成,让黑龙江等高纬度地区的大豆生产迈上新台阶;耐旱作物和耐旱品种的选育,有利于半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的稳步增长。

    小小一粒种,直接关系“中国饭碗”。多年来,中国粮食产量连续站稳1.3万亿斤台阶,与良种供应有保障密不可分。数据显示,中国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6%以上,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5%。但从整体看,中国种业发展基础仍不牢固,粮食供求紧平衡的格局没有改变,粮食安全这根弦需要时刻绷紧。

    谁来养活中国,曾是昨天的难题,也是今后须臾不可松懈的重大课题。习近平说:“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

    2022年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在海南考察。图为10日下午,习近平在位于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的崖州湾种子实验室考察。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种子这么重要,中国种业家底如何?有业内人士曾用“橄榄”来形容——

    位于“橄榄”顶部的是水稻、小麦等口粮种子,占整个种群资源的极小块,基本实现自给自足;玉米、大豆等多数品种位于“橄榄”腰部,质量相对不高,单产赶不上世界先进水平;位于“橄榄”底部的则是少量几乎完全依靠国外种源的品类,如白色金针菇种子、部分大棚专用蔬菜种子等。

    中国种业虽然总体有保障、风险可管控,但与农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不小差距。据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所所长李新海介绍,1996至2019年,美国玉米亩产年增长8.5公斤,良种贡献率为65%;同期,中国玉米亩产年增长4.5公斤,良种贡献率为45%。现在,中国玉米单产水平也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60%左右。

    这种差距,还表现在种质资源保护利用上。种质资源又称遗传资源,是农作物育种的宝库。谁占有的种质资源越丰富,谁的基因开发潜力就越大。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种质资源国,但保护利用远远不够。比如,水稻有10余个不同基因组的野生种,却只有少数基因得到利用;栽培小麦有23个不同的基因组,目前仅利用了野生近缘种基因库中10%至15%的资源

    从育种研发到生产销售,种子企业是重要一环。但国内的种子企业多而不强,具备研发能力的少之又少。据报道,中国有7000多家农作物种企,但年研发投入总额40亿元,仅为德国拜耳的一半。如果说跨国种企是“航母”,那么中国种企大多还只是“小汽轮”。

    有调研数据显示,中国77%的种子企业在育种过程中曾被不同程度剽窃,市场上假冒伪劣、套牌侵权等违法犯罪行为时有发生。例如,中国用10多年培育出食葵新品种,打败了国外“洋种子”垄断,却在短时间内败给了“仿种子”。

    海南省三亚市崖州区城西村坝头南繁公共试验基地(图源:新华社)

    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

    打好、打赢种业翻身仗,首要任务是摸清家底。去年,新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业种质资源普查启动,建设并投入试运行国家农作物种质资源库。这次普查发掘鉴定了18个新的畜禽种质资源,抢救性收集保存5万份遗传材料资源保存总量达120万份。

    种业问题是科技问题,也是制度问题。针对重大、紧迫、发展遭遇瓶颈期的任务,一些单位开始实行“揭榜挂帅”机制,只要有能力解决种业创新问题,英雄不问出身,鼓励参与竞争。同时,针对育种科研周期长的特点,科技部还将遴选一批项目,采取长周期的支持方式。

    前不久,新修改的种子法正式实施,为推进种业发展、确保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撑。农业农村部联合多部门印发《关于保护种业知识产权打击假冒伪劣套牌侵权营造种业振兴良好环境的指导意见》提出全面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让侵权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

    育种不仅需要知识和智慧,更需要恒心和勇气。农作物育种周期至少在5—10年,新品种培育的成功率不到1‰。习近平在海南考察时强调,要弘扬袁隆平等老一辈科技工作者的精神,十年磨一剑,久久为功,把这件大事抓好。

    文/静玄

    编辑/钟祺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等

    来源: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



    来源:海外
    版权声明 凡标明奋斗在意大利编译的文章,均为奋大独家编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快速回复

    高级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入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