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数字互动体验项目界面。
“五一”假期,山西云冈石窟景区首次延长开放至晚上10点,以“石窟奇妙夜”点亮大众文化生活。景区5天参观人数达22.11万人次,同比增长8.96%。与此同时,在山东潍坊市博物馆,“石韵梵音——云冈石窟艺术特展”借助3D打印等现代技术,让千年石窟艺术以新形式走向大众。云冈之美,正在被更多人看见。
作为北朝艺术的发端,云冈石窟开启了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一段黄金时代。如何留住这段光辉岁月?怎样让更多人了解云冈石窟的艺术价值与文化内涵?云冈研究院以守护文明根脉为基、创新传播路径为翼,书写石窟艺术新篇。
走进被誉为“第一伟窟”的第6窟,人们往往会惊叹于其富丽堂皇的雕饰。但很少有游客发现,洞窟内的许多细节,已经过精心修复。实际上,这座洞窟刚经历了300多个日夜的封闭修缮,恢复开放仅不到半年。透过重修后的第6窟,可以看到云冈研究院守护文明根脉,从局部修复迈向整体保护的努力。
面对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云冈石窟,云冈研究院将“保护第一”的理念贯穿始终,积极构建“监测—修复—预防”三位一体保护体系。在洞窟里,一名修复师的时间刻度往往以年为单位。人们很难想象,一幅壁画可能曾是几千块无法辨认的碎片,经过除尘、清洗、病害治理、颜色层渗透加固等数道程序,才逐渐接近历史原貌。不止于一幅壁画、一件泥塑,云冈研究院致力于推动单体文物保护向着“山体—洞窟—彩塑”系统性保护升级。正是这样经年累月、系统全面的文物保护工作,才使云冈美学得以焕发新彩。
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的杰作,也是不同文化和宗教信仰之间交融碰撞的结果。云冈石窟艺术所展现的气质和张力,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能产生联想与共鸣。开展数字化采集项目,让云冈之美走上“云端”,走向世界,是近年来云冈研究院的重要工作之一。目前,云冈石窟80%的洞窟已实现全数字化保全。其中,第13窟数字化重建与三维信息系统构建项目,突破了国内大型单体高浮雕石窟寺的整体洞窟高精度三维建模技术难题。高达13.5米的主造像以及近3000尊各类造像,最终化为精度1毫米、数据量达500GB的高精度整窟三维模型,在数字时空中实现“青春永驻”。
数智技术还为石窟美术考古研究提供全新方法论与工具。云冈石窟第20窟西立佛在北魏时发生了坍塌,原貌不得而知。如今,基于人工智能的造像聚类研究,让北魏石雕艺术与当代数据矩阵产生跨时空共振,133件排列无序、朝向各异的造像残块在虚拟空间实现重组,为开展石窟虚拟修复和流失海外石窟数字化复原积累有益经验。
展览是石窟艺术传播的优质载体,三维激光扫描、3D打印等技术的融入,为丰富展览艺术叙事带来更多可能。按原比例复制的第12窟“音乐窟”,以方便拆装的积木式拼接,成为全球首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在各地巡展中广受好评。“芥子纳须弥:云冈石窟艺术特展”上,第38窟复制洞窟与沉浸式多媒体相结合,让观众身临其境,实现云冈美学的创新传播。
数智时代,云冈石窟的保护和研究,机遇与挑战并存,不仅要留住形,更要守住魂,以文化之美、艺术之美、科技之美,照亮文明共生之路。
(作者刘建勇为云冈研究院党委书记)
《人民日报》(2025年05月11日08版)
来源:海外网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