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汇率:1欧元= 8.217891元人民币

  • 窑洞实验室里走出来的创新队伍(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海外网 发表于:2025-04-22 赞一个(0) 收藏     分享到朋友圈     0 1156

    春风拂过,麦浪沙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曹新庄试验农场,一场意义非凡的组织生活会在这里举行。

    “我有‘两位母亲’,一位是生身之母,寓教于无声,使我懂得既要自立自强又要助人为乐;另一位‘母亲’是中国共产党,教育我走上了革命的道路。”重温小麦重大病害防控科研创新团队创始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振岐的肺腑之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党支部青年党员们的思绪回到70多年前。

    1950年,俗称“小麦癌症”的小麦条锈病在全国范围内大流行,导致全国小麦减产60亿公斤。

    当年,刚刚留校任教的李振岐,第一时间奔赴小麦病害防控一线,开展科研工作

    没有实验室,就自己动手改造闲置窑洞;没有温室,就在地上挖一排小沟,盖上废玻璃片;缺少研究样本,就靠步行和骑马,6年里深入走访陕西、甘肃、青海等地的小麦产区,鞋磨破了,脚走肿了,没喊一声累。

    在这个特别的窑洞实验室,李振岐带领团队探明了小麦品种抗性丧失规律,小麦条锈病研究不断取得突破。

    一个土窑洞,走出俩院士。

    1982年,在导师李振岐院士的带领下,青年学子康振生走进了窑洞实验室——不仅开展小麦条锈病基础性研究,还进行小麦条锈菌群体的遗传结构、条锈菌小种鉴定以及全国小麦品种抗条锈性鉴定。

    一步一个脚印,一点一滴进步。后来,康振生牵头组建了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发展为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他担任实验室党支部书记,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坚持为师生讲党课,并带领团队师生深入麦田实地调研。

    2017年,康振生和团队研究发现,有性生殖是我国条锈菌毒性变异的主要途径,这被国际同行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发现。这一年,他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多年来,实验室凝练形成3个研究方向:作物抗逆与高产优质的遗传基础,作物逆境应答与调控,作物绿色高效生产技术体系。

    “简单地说,就是研究怎么让小麦少生病。”实验室青年业务骨干王晓杰介绍,“我们就像是‘植物医生’,主要研究病菌怎么入侵小麦、小麦如何抵抗,并研发抗病品种和‘特效药’(绿色防控技术)。”

    前浪奔涌,后浪不息。2022年7月,国际期刊《细胞》在线刊发实验室植物免疫团队历经18年的研究成果:发现了小麦中协助条锈菌感染的“真凶”——感病基因,并通过敲除感病基因,使得小麦不易遭受条锈菌的侵染。这开辟了抗病小麦育种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麦田就是“战场”,党员始终靠前。

    看党建引领——抓实“三会一课”,党支部书记康振生坚持每年在麦田里为师生讲专题党课;成立“条锈病防控党小组”,每周同步汇报科研进展和思想动态。

    看科研创新——从大范围开展病害调查、摸清条锈病的源头和传播路径,到破解条锈菌的繁殖规律和致灾机理,再到研发通过阻滞条锈菌有性生殖减缓病菌变异的病害持续防控技术……党员争当先锋模范,实验室的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看人才培养——坚持“四个面向”,以首席科学家为中心,组建多学科交叉、多领域融合、多层次协同的人才队伍;团队科研人员坚持为在校学生上课,促进最新科研成果尽快进入课堂。近十年来,共培养研究生300余名,持续为我国植物病理学输送高层次人才。

    如今,通过这次组织生活会,大家的信念更坚定了。

    “我们这代人,在窑洞里做实验、在麦地里过年,没觉得苦。现在条件好了,更不能忘了初心。”康振生与青年党员们一道,面朝党旗,誓言响亮:“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共产党员。党员必须带头啃硬骨头——只要地里还有病,我们的研究就不能停!”(记者 吴 丹)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22日04版)


    来源:海外
    版权声明 凡标明奋斗在意大利编译的文章,均为奋大独家编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快速回复

    高级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入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