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汉与苍蝇》《新武松打虎》《嫦娥舒袖》……3月7日晚,一场妙趣横生的木偶戏表演在江苏南京的栖霞区文化艺术中心精彩上演,现场欢声笑语,气氛热烈。幸运的小观众更是被邀请上台,与木偶“主演”们亲密接触,感受艺术的魅力。
“我们周边文化场所较少,省里的文艺直通车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文化盛宴,真是太棒了!”市民朱女士感慨道。栖霞区尧化街道的工作人员历家鑫补充道:“我们会通过社区微信群发布观演信息,目前已演出原创歌剧《桃花扇》、‘弦上江南’民族音乐会等三场,反响热烈,社区居民都期待着更多丰富多彩的演出。”
如何让优质文化资源更精准地抵达基层?今年1月11日起,江苏省委宣传部统筹实施的“茉莉花开”文艺直通车行动陆续开进江苏13个试点村(社区)。两个多月来,江苏艺术家走进乡镇、社区舞台,最强烈的感受是:敲定一份基层演出的节目单,其实并不容易。
“驻村艺术家”是做什么的?
为了指导和助力试点地区建强基层文化,文艺直通车行动特别推出了“艺术家驻村计划”,选派了13组兼具高水平文化素养和专业特长的文艺工作者,每月定期驻扎基层,让文艺直通车演出既有从省里来的艺术家,又有当地的村民“艺术家”。
第一次到基层时,徐州贾汪区老矿街道的“驻村艺术家”——来自江苏省演艺集团的声乐表演一级演员刘雨东还特地多带了几只南京盐水鸭过去,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拉近与乡亲们的距离。“村民们自发组织的演出队,当天就跃跃欲试要演给我看,让我指导,我说要不我们联欢吧,于是我跟着他们上舞台,一块儿唱、一块儿演。这两个多月来,我最大的感受是老百姓的表演欲望特别强烈,不是‘要我演’,而是‘我要演’。”
尽管驻扎的是自己的家乡——盐城市盐都区福才社区,但第一次“驻村”,90后“男高音”夏新涛得到的回复却是:“没什么需求。”这让他有些懵——接下来的工作该如何开展呢?
好在,随着对接的深入,基层的需求逐渐清晰起来。福才社区已经成立了腰鼓队、太极队和舞蹈队,社区工作人员希望夏新涛能组织更多适合年轻人参与的文艺项目。眼下,夏新涛已经开始着手歌唱比赛,让文艺活动真正成为年轻人生活的一部分。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渴望从台下走到台上,成为文化创造与表达的主体。江苏省话剧院的解涛提到,在与南通市谭港村党组织结对共建时,村里反馈说,谭港村拥有可容纳7500人的体育广场、设施完备的公园,还有书屋和各类文化设施,但这些场地却因为缺乏优质内容而闲置。解涛感慨道:“文化是互补的,彼此滋润,才会灿烂。我们对新农村的认知需要不断提升。村民们对高质量文化有着强烈需求,我们的直通车不仅要考虑送什么,更要考虑种什么。”
随着新大众文艺的蓬勃发展,作词、作曲、编剧等创作活动不再高不可攀。解涛认为,除了创作“乡村之歌”,村民们现在还会通过手机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和场地,因地制宜地帮助他们打造文化产品。比如我们集团拥有专业的剪辑团队,或许可以通过资源整合,将这些素材转化为贴近时代、贴近时代的乡村影像作品。在‘你来我往’的互动中,打破城乡文化隔阂,让文化在基层真正‘活’起来。”
“专业演员与爱好者携手创作,既能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又能为乡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作为驻村艺术家,导演陈乐则提出了一种新的实践路径:组织有兴趣的村民,以他们熟悉的素材为基础,创作更具感染力的作品。同时,结合当地自然景观,开发亲子体验项目或实景小演出等,让村民和游客共同参与。
在她看来,村民的文艺创造与在地表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方面,也是节目单背后的核心逻辑——这是一场文化的双向奔赴。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洁
来源:海外网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