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八达岭长城。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2019年,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2021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印发,提出着力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为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近年来,组织实施资源调查、清理长城保护家底;建立以《长城保护条例》为主体、地方专项法规为支撑的法律体系;持续推进长城本体保护,陆续批准长城保护维修项目289项;加大巡查力度,守好长城保护“最后一公里”……古老长城保护传承迎来了新篇章。
守护好长城,更要弘扬长城文化,讲好长城故事、讲好中国故事。
边塞史诗剧《天下雄关》带来视觉盛宴、长城旅游资源引领致富路、研学活动持续开展……各领域依托长城文化资源因地制宜谋发展,不断续写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新篇。
目前,我国共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总计43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43项。它们星散在锦绣大地上,持续探寻活化承继之路。
——数字赋能,让文化“活”起来。“活力故宫”“全景兵马俑”“云游敦煌”等纷纷上线,AI算法实现文物复原、裸眼3D还原考古现场。
——创新融合,让文化“火”起来。越剧《新龙门客栈》、舞剧《唐宫夜宴》《只此青绿》、电影《长安三万里》等频出爆款;北京故宫、敦煌莫高窟等文博景点一票难求,“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越来越热。
今日之中国,以中华文化特有的语言,向世界展现东方文明古国的文化魅力。
“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一年前,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为文化传承发展明确方向。
站在新时代远眺未来,习近平庄严宣告:“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彭晓玲)
制图:黄卓
来源:海外网
快速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