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汇率:1欧元= 7.768113元人民币

  • 新疆七旬驯鹰人培养300余名传承人

    海外网 发表于:2024-05-24 赞一个(0) 收藏     分享到朋友圈     0 3404

    中新社乌鲁木齐5月23日电 “小时候跟着家人上山时,偶尔会碰到小鹰就带回来,然后慢慢驯,给它喂食喂水,渐渐地小鹰也就习惯了我们的生活。驯化好后,我们就带鹰上山捕猎。”23日,谈起养鹰、驯鹰的故事,今年74岁的库尔马西·胡特曼依旧饶有兴趣。

    驯鹰习俗传承人库尔马西·胡特曼。 (阿合奇县官方提供)

    库尔马西生活在被称为“中国猎鹰之乡”的新疆阿合奇县,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的代表性传承人。其从开始学习养鹰、驯鹰,至今已经50余年,是家族中第七代养鹰、驯鹰人。

    2011年5月,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阿合奇县举办一场与猎鹰有关的旅游活动。该县87名猎鹰手亮相,展示了与猎鹰的互动技艺,并展示了猎鹰抓捕兔子的场景。猎鹰敏捷的抓捕能力,也印证了“不见兔子不撒鹰”的俗语。

    5月19日,新疆阿合奇县猎鹰文化旅游季开幕,游客与驯鹰习俗传承人互动。 陶拴科 摄

    柯尔克孜族驯鹰习俗没有书籍或者文字记载,全靠祖辈一代又一代口头传承下来。

    养鹰是一件非常花钱的事,一只成年鹰每天要吃900克左右的鲜肉。库尔马西说:“这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习俗,我们一直在传承。我们视鹰就像家庭成员一样,要养好。”

    5月19日,新疆阿合奇县猎鹰文化旅游季开幕,来自该县的驯鹰习俗传承人组成展示方队出场。 陶拴科 摄

    多年来,库尔马西已经培养300多名猎鹰传承人,他们都成为阿合奇县很出色的猎鹰手,有些成为新疆地区级(州级)、县级非遗传承人。

    “每一只鹰的驯化都要用心,要与鹰沟通。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将一只性格倔强的鹰驯化成听指挥的鹰。”库尔马西的徒弟木沙别克·阿德尔说,“这是祖辈们留下的风俗,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承载着我们的情感、记忆和信仰,我们会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柯尔克孜族民众和鹰有个约定,一般驯养五年后,猎鹰将重返天空,回归自然,守望苍穹。

    养鹰、驯鹰50多年来,库尔马西已将近10只鹰放归自然。“每次放鹰回归自然的时候,我心里很难受,真有些舍不得。也有放回自然的猎鹰会再飞回到院子里,看望‘家里人’。”

    长时间的相处,猎鹰与人心灵相通,驯鹰人看到猎鹰会倍感幸福。

    “每天,我都会看看家里的猎鹰,捋一捋它的羽翼,与猎鹰待一会儿,心里才踏实。”库尔马西说。(作者 陶拴科)


    来源:海外
    版权声明 凡标明奋斗在意大利编译的文章,均为奋大独家编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快速回复

    高级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陆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