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汇率:1欧元= 7.777564元人民币

  • 做传承发展中匈友好事业的使者

    海外网 发表于:2024-05-23 赞一个(0) 收藏     分享到朋友圈     0 3079

    图①:刚从高考考场出来的多丽娜。
    图②:匈中双语学校中文老师阮文英正在给二年级学生上课。
    图③:匈中双语学校学生正在专心学习中文
    图④:匈中双语学校学生在食堂用餐。
    图⑤:四年级教室里,挂着学生们自己动手制作的京剧脸谱。

    “来,同学们,给他们几个老外展示展示!”教室里,一个匈牙利当地小男孩用流利的中文张罗着大家来到本报记者一行人前面。

    这让人忍俊不禁的一幕,发生在匈牙利匈中双语学校,位于其首都布达佩斯。

    匈中双语学校成立于2004年9月,是中东欧地区第一所同时使用所在国语言中文教学公立全日制学校。建校近20年来,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熟悉和热爱中国文化的学生,在中匈两国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

    近日,本报记者走进匈中双语学校,在距离北京7000多公里的地方,听师生们畅谈学习中文、爱上中国的故事。

    “我们感到非常骄傲”

    一个大大的“中”字,挂在匈中双语学校门前。“中”字的两个方框里,一边是匈牙利国旗,一边是中国国旗。校门两侧立着两尊汉白玉石狮。

    走进教学楼大厅,靠墙的橱窗内摆放着2009年时任国家主席的习近平来匈中双语学校考察时与师生们的合影,旁边是2023年年初习近平主席给匈中双语学校学生的复信。匈中双语学校校长埃尔代伊·苏珊娜说:“把合影和复信放在教学楼大厅,是因为我们感到非常骄傲。习近平主席长期关心学校的发展,并鼓励同学们做传承发展匈中友好事业的使者。”

    2004年建校之初,苏珊娜就开始在这里工作了,2009年起担任学校校长,亲眼见证了学校的发展,也见证了在两国政府及各界人士的支持下,学校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很多学生有机会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也有很多学生中国大学继续深造。

    匈中双语学校刚开始仅有4个年级。随着学校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提供从小学高中课程,共有12个年级、20个班,在校学生500余名。学校老师约60名,其中中国老师16名。2004年,匈中双语学校成立并开展教学工作。从初期的100名学生到现在的500多名学生,越来越多的匈牙利学生选择学习中国语言文化,不少优秀学子考入了中国高等学府。

    5月8日,本报记者来到匈中双语学校这天,恰逢匈牙利高考结束。考生们完成重任,有说有笑地走出考场。其中一个女孩中文特别流利。

    “我叫多丽娜。”她介绍自己,“学习中文12年了。今年9月,我要去北京大学上学啦。”

    多年刻苦学习后,今年18岁的多丽娜中文发音已经很接近母语水平。此前,她曾于2021年参加过第十四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并荣获二等奖。

    多丽娜说,最早开始学习中文,是爸爸妈妈的主意,但是父母并没有强求。父母也给妹妹报了中文课。结果,姐妹两人都喜欢上了这门语言

    “2018年,12岁那年,我第一次去中国,到了广州。”多丽娜回忆说,“那一次中国行,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从那时候起,我就经常参加中国文化活动还跟大家一起过中国节日,还会在学校参加诗歌朗诵之类的活动,亲身体验中国文化的美妙。”

    2023年,多丽娜再次来到中国。这一次,她和妹妹一起到了北京深圳和洛阳。

    中国历史很厚重,总有那么多东西可以学。”如今的多丽娜,说起中国文化滔滔不绝。她告诉记者,自己很喜欢茶文化,也很喜欢读中国历史,尤其是唐朝历史。多丽娜希望到了中国之后,可以见到一些专家请教有关历史问题

    出色的中文能力,让多丽娜可以在中国的网络平台“无障碍”追剧。“现在最喜欢的是《偷偷藏不住》。”说完她不好意思地笑了出来。

    一堂小学二年级中文

    伴随着中文歌曲《小苹果》的欢快旋律,十几个匈牙利当地学生在教室里跳起舞。讲台前的空地上,这群七八岁的匈牙利孩子们十分活泼,蹦蹦跳跳。

    又唱又跳的课前热身后,孩子们坐下来。来自中国湖南的95后中文老师阮文英走到教室前。

    “你们好!”

    “您好,阮老师!”

    师生大声打招呼后,这堂二年级的中文课就正式开始了。这节课的主题,是用中文介绍不同的职业。

    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张又一张不同的职业画像。在阮文英引导下,孩子们纷纷举手抢答,“律师”“商人”“医生”……

    “多多,请你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图片中的小朋友,他的家里有几口人?他的爸爸做什么工作?”阮文英指向一个名叫克里斯多的小男孩。

    克里斯多用中文回答:“老师,他的家里有四口人,他的爸爸是经理。”

    教室里,不少孩子的父母都曾与中国有过工作往来,他们看到了中文对于孩子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比如,学生肯迪的父母此前在上海工作过。

    这些父母对孩子的中文学习非常支持。让阮文英印象很深的是,学生沃克的父亲与孩子一起来学校上课,一段时间后,沃克父亲发来一个长达21页的文档。其中,用匈中双语记录了这段时间以来每一课学过的词句。

    “我叫沃克,我2015年出生,我的生日是6月23号,我今年8岁了,我家有四口人,爸爸、妈妈、哥哥和我,我(家)的电话号码是……”文档里,事无巨细地展示着一次次的学习成果,每个汉字下面都标注了汉语拼音。

    对于阮文英来说,中文教育有很多种方式。

    比如课前跳舞环节。因为教的是一到四年级的低龄学生,如果一味教授语言会比较枯燥,她便想到了引入当下中国比较流行的歌曲。今年5月12日母亲节这天,她带大家学了《世上只有妈妈好》;这个春天,儿歌《小燕子》时不时在课前响起。

    对于中国,孩子们也有自己的憧憬。阮文英说,孩子们最喜欢的就是大熊猫。“很多次课前,他们都会问,老师我们可以看大熊猫吗?既然他们这么喜欢,我们就组织画了很多次大熊猫,各种形态的都画过,但孩子们就是乐此不疲。”教室里,挂了许多幅大熊猫图画。

    还有一种亲近中国的方式是起中文名。阮文英说,她会在孩子们的第一堂课就为大家起好名字,起名的原则是根据匈牙利名字适当音译,再辅以对孩子们的美好祝愿。比如,克里斯多之所以叫“多多”,“首先是音译,其次还希望他以后学到的汉语多多”。

    这已经是阮文英第二次来到海外从事汉语教学工作。她说,受会很多门语言的爷爷影响,自己从小就非常喜欢语言,于是选择了汉语国际教育作为自己的专业。读大四时,她就以志愿者身份去了非洲加纳的孔子学院教汉语,回国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自己还是很喜欢教外国人学汉语,于是选择来到匈牙利。

    如今阮文英既是孩子们的阮老师,又将中国文化带到了匈牙利朋友们身边。只要周末有时间,她就会邀请朋友一起去吃中国美食,她发现春卷、饺子、炒面很受大家欢迎。“然后他们可能会进一步想了解为什么中国人春节要吃饺子,我就介绍,这是一种习俗,意味着团圆。”

    中文会为女儿打开一扇门”

    如今,中文已被纳入匈牙利的国民教育体系。匈中双语学校大门外,一位正在等孩子放学的家长,向记者解释了为何送女儿学习中文。他叫拉波萨·佐尔特,是匈牙利一家公司的高管,女儿已经在匈中双语学校读到三年级,老师给她取了一个好听的中国名字叫林夕。

    佐尔特告诉记者,自己太太是泰国人,所以他一直对亚洲文化很感兴趣。他觉得,中国是一个大国,有着很好的经济发展前景。

    “我觉得,中文会为女儿打开一扇门。在匈牙利,懂中文的人未来一定有很好的发展,很好找工作,因为那么多的中国公司都来到了这里。这是对女儿未来最好的选择。”佐尔特说。

    苏珊娜告诉记者,对于匈牙利学生来说,中文是一门很有挑战性的语言学习起来很难,但是语言是国与国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在匈中两国交流过程中,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还是教育等各领域,中文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我们学校的孩子既能学习匈牙利语,又能学习中文,他们可以更好地做匈中友好事业的使者。”

    为了更好地教授中文、传播中国文化,匈中双语学校做了很多努力。

    这些年来,匈中双语学校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家长和社会各界也参与进来,如面向家长开设中文班,并在中国传统节日组织中文开放日”,鼓励学生和家长一起参加茶艺、剪纸、灯笼制作等文化活动。家长们对这些活动也非常感兴趣,阮文英说,一次公开课后,学生沃克的父亲握着她的手说:“谢谢你来这里,谢谢你选择匈牙利。”

    比如,在茶艺课上,包括多丽娜在内的许多学生都收获了一门全新的爱好。对于新考入匈中双语学校高中阶段的学生学校会根据他们的语言水平,分成初、中、高三个等级的中文教学班,茶艺课是中级班的特色课程。自2016年学校设立茶室以来,不少学生在这里学会选茶、洗茶、泡茶、敬茶,爱上了茶的香气和中国文化的韵味。

    交朋友,也是学校里很重要的“课外活动”。

    苏珊娜说,除了匈牙利学生学校也招收中国学生。她认为,匈中两国的孩子学在一起、玩在一起,不仅能巩固课本上的知识,也能加强日常交流,结下深厚的情谊。

    平日里,学校中国老师和匈牙利老师的关系非常融洽,师生关系也非常亲密。大家一起庆春节、闹元宵、过端午,不仅学习语言,也举办丰富多彩的艺术和文化活动

    “小使者”越来越多

    习近平主席去年初在复信中强调,中匈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两国人民传统友好,人文交流日益密切。欢迎你们高中毕业后到中国大学,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匈牙利青少年喜欢上中文学习中文,有机会到中国走一走、看一看,更多地了解当今中国中国历史文化,努力做传承发展中匈友好事业的使者。

    如今,这样的“小使者”越来越多。

    在匈中双语学校图书馆,多丽娜的妹妹、八年级的丹丽娜向记者展示了一段中文绕口令。“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

    随后,是一段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今年14岁的丹丽娜,在2022年获得了第二届“汉语桥”世界小学生中文欧洲冠军。已经学习中文10年的她,如今已经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小时候,她被爸爸妈妈送来学中文,如今在每周20小时的中文课里,她找到了自己的乐趣。

    2023年,丹丽娜到中国看到了天安门广场、颐和园、长城、龙门石窟等等。她骄傲地发现,中国人对于她流利的中文十分惊讶,很多人来找她合影。

    丹丽娜憧憬着,自己以后可以考上清华大学,这样家里就有北大、清华两个学校学生了。“我看过清华大学照片,校园真的很美丽。”

    与姐姐不同,丹丽娜特别喜欢中国文化里的功夫,尤其喜欢少林功夫,“我觉得动作特别帅”。

    多年学习中文的经历对丹丽娜来说很特别。“我感觉自己和同龄人不太一样,因为会说中文外国人并不多,这也为我今后的工作生活提供了更多、更好的机会。”(本报记者 刘少华文/图)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5月23日   第 05 版)


    来源:海外
    版权声明 凡标明奋斗在意大利编译的文章,均为奋大独家编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快速回复

    高级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陆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