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汇率:1欧元= 7.755232元人民币 繁体中文

  • 年度观察·数字里的经济密码|超33万亿元:金融有力支撑实体经济恢复向好

    海外网 发表于:2023-12-14 赞一个(0) 收藏     分享到朋友圈     0 1306

    新华社北京12月14日电 《经济参考报》12月14日刊发文章《年度观察·数字里的经济密码|超33万亿元:金融有力支撑实体经济恢复向好》。文章称,12月13日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显示,前11个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33.6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2.79万亿元。与此同时,前11个月贷款增量达21.58万亿元,已超去年全年。在货币政策总量和结构性工具合力支持下,金融助力实体经济恢复向好,科技创新、绿色低碳等重点领域企业资金“获得感”也有所增强。

    制图 潘悦

    看到5000万元到账,麦特新铝业负责人连说“没想到”:没想到建行服务如此高效,没想到缺少抵押物也能贷款,没想到困扰企业发展的问题解决了。“之前,公司面临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进程中经营周转与期限错配的融资难题。多亏科技创新再贷款提供的低利率资金帮助,我们的新产品‘绿色制备车用高品质6016铝合金大扁锭’才能如期产业化。”该负责人表示。

    这是众多实体企业融资获得感增强的缩影,也是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的生动注脚。人民银行数据显示,三季度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约7万亿元,约占中国人民银行资产负债表规模的15%。其中既有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再贴现等长期性工具,也有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抵押补充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等阶段性工具。

    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指引下,越来越多金融“活水”配置到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设立“科创中心、特色支行、科创网点”三级专营机构;着力打造“五专”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推进科创人才贷、选择权贷款、股权激励融资、专属服务等一系列特色化创新产品……以“五篇大文章”之首的科技金融为例,各银行纷纷创新产品加大布局,以打通企业融资痛点,满足科技主体融资需求。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1.28万家,获贷率47%,比上年末高2.7个百分点。

    结构性货币政策“精准导向”的同时,总量政策也不缺席。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统筹运用总量与结构、数量与价格工具,积极主动应对超预期因素的扰动,有效支持稳住宏观经济大盘:3月、9月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中长期资金超过1万亿元;6月、8月两次降低政策利率,带动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下降20个和10个基点;推出房地产金融“政策包”,调降首付比、房贷利率下限,完善二套房认定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以来房地产金融政策进行了调整优化。金融监管多次发声,引导金融机构保持房地产信贷、债券等重点融资渠道稳定,强调“一视同仁满足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记者获悉,11月以来,工行、农行、中行、建行、交行等主要银行向非国有房企投放房地产开发贷款300多亿元,其中近两周投放140多亿元,另有多家银行正加快推进已批复民营企业贷款落地,同时项目储备力度也持续加大。

    以浙商银行为例,其11月单月实现房地产项目类贷款投放近50亿元,其中混合所有制及民营房企占比超90%,11月17日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联合召开金融机构座谈会以来,已储备非国有房企房地产项目贷款上百亿元,将积极推动贷款落地。

    人民银行13日发布的数据显示,1-11月新增人民币贷款21.58万亿元,同比多增1.55万亿元,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其中居民部门长期贷款增加2331亿元。11月,M2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分别增长10%和9.4%。

    “面对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我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定力,既保持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稳固,又避免‘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为经济平稳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

    不过也要看到,目前企业和居民融资需求的稳定性、持续性仍有待提升,也需要货币金融政策进一步发力,更有力地增强市场信心和预期。展望未来,靶向“稳增长”,更多货币政策操作可期。

    “考虑到经济下行压力最大的阶段已经过去,下一步政策上会更加注重精准发力,重点支持小微企业、房地产行业等薄弱环节,以及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坚决避免大水漫灌,以防出现高通胀及金融风险。”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说。

    与此同时,盘活存量贷款、提升存量贷款使用效率也将成为后续政策重要发力方向。复旦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孙立坚认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这就要求金融从源头上支持实体经济、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如果用增量信贷去解决没有盘活的资金所造成的问题,未来有可能会形成流动性泛滥。在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和扩大内需的背景下,存量资金循环流通能在不增加信贷的情况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记者向家莹)


    来源:海外网
    版权声明 凡标明奋斗在意大利编译的文章,均为奋大独家编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快速回复

    高级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陆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