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汇率:1欧元= 7.819411元人民币

  • 左敏教授:深耕数字蓝海,谱写食品安全新诗篇

    海外网 发表于:2023-12-02 赞一个(0) 收藏     分享到朋友圈     0 1336

    “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训一直铭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头。一顿简单的家常饭菜,承载着华夏人间烟火的诗意与浪漫。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人们早已告别食品短缺,实现了吃饱和吃好,但“吃得安全”却一直为社会关注。看似平常的百姓饮食,实则关乎身体健康与幸福生活。食品科研工作者利用先进的信息科技与大数据进行溯源、跟踪与监管,确保食品质量和安全,实现“食以安为先”。 

    走实用研究之途,数据与食品安全的诗意交融

    左敏,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教授,博士导生师,2023年入选“北京学者”。左教授以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出发点,聚焦食品安全领域,将信息技术融入到食品安全研究中,保卫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实现不仅“吃得饱、吃得好”,还要吃得营养与健康。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计算机产业快速发展,正值这个科技蓬勃的时代,左敏教授被信息技术的无限潜力深深吸引,开启了求学之旅。从当初8086计算机到如今的软硬件领域,从基础信息技术到现今崭新的人工智能,左教授一直满怀激情地探索着这个不断演进的科学世界。他希望能够通过信息技术,为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减轻人们的负担贡献一份力量。

    进入工作后,他一直思考如何发挥本专业的优势。恰巧,左教授所在的工作单位——北京工商大学,是一所在食品领域位居全国前列的学府,学校拥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丰富的科研资源,为科学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食品科学涉及百姓生活“衣食住行”四大需求的“食”,其中的食品安全直接影响着每个人的幸福。因此左教授认为食品安全与信息技术的交叉融合,正是一次诗意的双向奔赴。通过运用尖端的大数据技术来解决食品安全领域的数字化难题,能够使得科学研究得到切实应用,让百姓不仅吃得好,还要吃得营养和健康,确保大众“舌尖上的安全”。 

    扎根数字领域,解决食品抽检测与评估难题

    每一餐食物,都包含着人们对生命的深沉热情;每一种食品,都紧紧牵连着人们的幸福和健康。左敏教授在食品安全领域的坚韧探索和创新,蕴含着无尽的关怀和真挚的热爱,诠释了生活的诗意,守望着人民幸福的明媚未来。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人们对食品安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这一局面,左教授积极倡导构建一套基于云技术的食品安全抽检系统,以期为食品领域提供更为统一和高效的监管手段。在他主持下,2012年研发出“国家食品安全抽检监测信息系统”,包含食品安全监测数据获取、智能融合、智能分析、智能关联、智能预警、多维大数据分析等功能。这一食品安全检测系统至今已运行了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食品数据资产。

    这一系统在海量数据基础上,聚焦食品大数据的多维、异构、时空特性,通过建立先进的数据存储共享、分析处理、评估预警前沿技术与标准体系,将科技与监管相结合,从而促进了食品安全监管的科学化和精准化。此外,该系统还能深度挖掘隐藏于数据背后的逻辑关系,尤其是与社会事件之间的关系,这不仅提升了监管效率,也是在国家宏观管理层面为政府食品安全抽检及保障工作提供了强大的支持。作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唯一权威官方平台,这个检测系统填补了国内食品安全抽检监测领域的空白。它的建设与实施不仅是一项科技创新,更是对国家食品安全事业的积极贡献。

    除了在国家层面提供技术支持,左教授认为该系统在企业层面的管理和公众层面的认知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这个系统为企业提供了科学化的指标,使得企业能够更精准地生产食品,从供给端减少食品安全问题发生,让企业主动承担起主体责任。另一方面,这个系统的数据通过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进行发布,并配有专业术语的解释。这不仅提高了数据的透明度,也为公众提供了更直观的食品安全信息。左教授相信,通过让公众更深入地了解食品安全数据,可以增加对食品安全的认识,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多年来,左敏教授在食品安全与信息技术领域深耕不辍,凭借其扎实的科研工作,在大数据领域中探索,帮助食品监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他用科学的方法为企业提供了更有效的管理工具,同时通过系统的数据传播,也为公众提供了更全面的食品安全知识。这种科学家的工作精神在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是一个激励我们探索科学与生活的故事,令我们相信,大数据的力量可以引领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勇攀高峰,不断探索食品安全信息技术“三层面”

    在科研之路上,科研工作者更像是探险家,他们背负着解锁未知的使命,寻找着发现的珍宝。那些长时间才见的结果,那些长时间才得的解答,最终成为了他们坚持初心、追求真理的见证。

    左敏教授回忆,最初研发“国家食品安全抽检监测信息系统”时,并不清楚它会在今天食品安全领域扮演如此关键的角色。凭借着对未知的好奇与仰高钻坚的科学精神,左教授在实验室里披星戴月,寻找着细微的线索,将样本中的数据一点点凝练成珍贵的科学成果。为寻求真理,为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他一遍又一遍地思考、提炼、探讨。最终,先前的探索和积累凝结成了珍贵的大数据与科学分析,科研水平呈现螺旋式上升的提高,曾经充满未知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研究也逐渐明朗。左敏教授欣慰地介绍,目前这个系统已在三个层面实现了突破,首先是国家层面的食品安全科学监管,其次是为食品生产、流通与销售企业主动履行安全主体责任提供大数据支撑,最后是在AI技术加持下拓展食品营养与健康研究的新领域。他坚持科研“十年磨一剑”的经历,正是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伟大科学家精神的具体表现。 

     左教授还提到,科学家必须要让科研工作和国家建设的需要结合在一起,尤其是要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艰苦奋斗、科学报国的优秀品质。十多年来他发挥专业优势,带领团队将信息技术运用于食品安全领域,从最初的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建设,到如今运用人工智能研究人的味觉嗅觉,以做到科技报国。

    采访中我们深切感受到左教授的“科学诗意”,他和团队的研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重要的经济价值,是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诗歌。在科学的殿堂中,科研不只是孤立的实验,而是与国家的发展密切相连;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和结果,而是科学家们为国家未来添砖加瓦的坚定信念。 

    开创新研究方向,践行“大食物”观

    数十载的辛勤探索,左敏教授已经成为一位备受尊敬的资深学者,肩负着食品安全信息领域的研究重任。然而,左教授的治学之旅从未止步于此。他以对科学无尽的热爱和执着的探索精神,大胆地开辟新的领域,探寻科研的新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这充分说明了食品安全在我们国家政治和经济中突出重要的位置。2023年11月初,我国首个“全球食物动态感知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并在北京工商大学举行签约仪式。“食物动态感知”将是左教授及其团队未来的研究方向。他们将聚焦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跨国供应链整合问题,致力于构建食品大数据和食物知识图谱,为食物经济和贸易提供精准而深入的研究支持。通过打造全球食物数字地图与安全治理体系,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行动,切实践行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的“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

    左教授尤为关注食品风味智能感知与精准营养膳食研究。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吃得好”和“吃得健康”往往被视为一对矛盾体。然而,对左敏教授而言,这并不是不可调和的矛盾。通过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他认为可以实现既保证食品健康,又不失风味的目标。这种科学与生活的完美结合,使得口味和营养不再矛盾,而是一种和谐统一。与此同时,人工智能技术还能为人们提供大规模定制化的个性服务。这种个性化的服务让食品安全更贴近每个人的实际需求,实现了从过往的“吃得饱、吃得好”到未来的“吃得健康”的质的飞跃。

    左敏教授在食品安全信息领域大胆创新,始终坚守对科学的热爱与对民生的关怀,带领团队勇攀科技高峰,用新成果践行大食物观。采访中我们了解到,北京工商大学还有许多像左敏教授一样的科研工作者,在默默耕耘,笃行不怠。正是有了他们多年的坚韧与付出,才有了学校近年来科研产出的辉煌,点亮了北京工商大学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前行之路。他们在平凡生活中追求伟大,在专业研究中诠释诗意,将科学真理与美好生活结合,以实际行动传承科学家精神,续写新时代我国科学技术创新发展与服务民生的新篇章!  

    左敏,北京工商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第六批“北京学者”计划,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部电子商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从事食品与信息技术交叉领域研究,主持多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发了市场监管总局国家食品安全抽检监测信息平台,实现了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价、预警、追溯等智能分析功能。发表高水平论文60余篇(多篇入选ESI热点及高被引论文),授权发明专利十余项,获得“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食品行业追溯体系建设突出贡献人物”等奖励奖项,以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  

    本文系中国科协2023年学风传承行动“科学也诗意”科学家故事研习项目(项目编号:XFCC2023ZZ006)案例研究成果。

    撰稿:北京工商大学青蓝学风涵养工作室 王静 林刚

    来源:风启学林网站



    来源:海外网
    版权声明 凡标明奋斗在意大利编译的文章,均为奋大独家编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快速回复

    高级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陆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