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汇率:1欧元= 7.755232元人民币 繁体中文

  • 科学保护“活着”的遗产

    海外网 发表于:2023-11-14 赞一个(0) 收藏     分享到朋友圈     0 1182

    白霓古堰位于湖北省崇阳县,包括石枧堰和远陂堰两座古堰。白霓古堰是我国丘陵山区塘堰灌溉工程的代表,也是古代大规模砌石结构水利工程的典型代表。图为村民行走在白霓古堰上。新华社记者 伍志尊摄

    山西洪洞霍泉泉池。李云鹏摄

    安徽七门堰灌区。

    江苏洪泽湖大堤。本文配图除署名外均来自中国水利微信公众号

    日前,在印度维萨卡帕特南召开的国际灌排委员会第74届执行理事会上,2023年(第十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公布,中国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江苏洪泽古灌区、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成功入选,中国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数量由此达到34项。

    今年同批入选的还有来自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拉克、日本、泰国、土耳其等国的15个项目,目前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总数为159项,分布在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18个国家。

    ●4项新增各具特色

    今年中国入选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各具特色。

    霍泉灌溉工程位于山西省洪洞县,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的引泉自流灌溉工程,在其历史上形成并持续沿用严格的灌溉用水分配管理制度,称作“霍泉水法”,并被其他灌区参照制定“霍例水法”,遗存了独具特色的分水工程设施和丰富的用水管理制度,有非常高的研究和传承价值。

    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的引水砌石堰坝独具地方特色,是建造在河床基岩上横截河道的“矩形”断面直线型浆砌石堰坝,其中石枧堰长272米、高5米左右,远陂堰长108米、高约4-5米,这种结构型式相对常见的“梯形”断面对建造工艺要求更高,在古代大型拦河堰坝建设中并不常见。在堰体中部的基岩面上设有高约2米、宽约1.5米的底孔,底孔春闭秋开,发挥冲砂泄洪作用,独具特色。

    安徽舒城的七门堰历史悠久,始建于汉高祖七年,历代多次大修,《汉书》《三国志》等文献中均有记载。七门堰从杭埠河引水,灌溉工程体系引、蓄、灌、排兼备,充分利用自然地理条件,因地制宜地规划布局渠系、调蓄陂塘,扩大灌溉效益,现在已成为淠史航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江苏淮安洪泽古灌区以洪泽湖为水源,灌溉东部48万多亩农田。洪泽湖大堤古称“高家堰”,是中国古代人工修建的蓄水堰坝,是明清“蓄清刷黄”的核心工程、治黄保漕的关键设施,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洪泽湖形成之前区域先后有破釜塘、白水塘等小型蓄水灌溉工程,明清洪泽湖大堤上的泄洪闸坝涵洞及渠系兼有农田灌排效益。

    ●历史科技文化价值突出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自2014年设立以来,至今已到第十个年头,中国每年都有2-4个项目入选。总体来看,中国入选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中,多样性和代表性是最为突出的特点。

    由于受东亚季风气候控制,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农业发展都需要灌溉工程来调节水资源的时空分配。中国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环境条件差异很大,传统灌溉工程有着显著的多样性,从广袤的平原盆地到滨海滨湖滨河地带,再到丘陵高山、低洼沼泽,农业区域不断拓展、灌溉工程建设不断发展、灌溉工程技术不断创新。

    目前入选的项目工程类型十分丰富,基本涵盖了大多数传统灌溉工程类型,整体有较强的代表性。比如,四川都江堰无坝引水灌溉工程、浙江诸暨桔槔提水井灌工程、山西洪洞霍泉自流灌溉工程、广东桑园围基围挡潮灌溉工程、福建木兰陂滨海河流拒咸蓄淡工程、安徽芍陂大型蓄水灌溉工程等,都是对应类型灌溉工程的典型代表。

    除了已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工程之外,还有不少非常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古代灌溉工程正在申遗的路上,比如新疆吐鲁番的坎儿井、重庆秀山的巨丰堰、浙江浦江的水仓等。据我们前些年的调查统计,全国各地的灌溉工程遗产至少有400多项。这些遗产工程的规划设计往往因地制宜、不拘泥定式,能够较好地处理工程建设与自然环境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成为我们挖掘研究传统灌溉科学经验和治水智慧、为现代水利建设发展提供参考借鉴的直观范例。

    总体来看,我国灌溉工程遗产丰富多样,历史、科技、文化价值十分突出、内涵底蕴特别深厚。灌溉发展是“兴水利”最主要和最基础的方面之一,在水利遗产中,灌溉工程遗产也是分布广泛、类型丰富的一类。

    中国是农业古国、大国,在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灌溉工程持续建设并支撑农业经济的发展,很多灌溉工程持续运用数百、上千年,随着水利工程科技与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灌溉农业拓展到越来越广、条件越来越复杂的地区。这些灌溉工程遗产也见证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

    ●传承弘扬灌溉文化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项目的申报,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中国水利行业及全社会对水利史、水利遗产和水利文化的关注和了解。

    2021年,水利部正式启动国家水利遗产的认定工作,部分地区也启动或正在筹备设立省级水利遗产或水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灌溉工程遗产和其他水利遗产的挖掘、认定和保护利用工作目前到了一个快速发展期。

    值得关注的是,灌溉工程遗产都是“活着”的遗产,有着突出的发展性、在用性、系统性、复杂性,对它们的保护应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策略、原则和措施,坚持“可持续保护”理念,延续灌溉水利生命、保护工程安全和历史遗存,传承弘扬灌溉文化。

    我与团队在近年持续开展灌溉工程遗产保护相关工作的过程中,越来越强烈地感受到专业研究对相关具体工作支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比如,判断一项古代水利工程是否属于灌溉工程遗产、调查确立一项灌溉工程遗产的具体构成体系、考证认定遗产的始建及遗存年代、科学评估一项遗产现状好不好和价值高不高,以及科学编制遗产保护利用规划、制定保护管理制度、实施遗产工程岁修、开展遗产文化展陈和科普教育等,都需要专业的理论和技术研究提供科学支撑,评判相关工作做得对不对、好不好更需要有统一和科学的专业标准。不论是行业主管部门领导、参与有关评审的专家,还是具体承担规划设计咨询等技术工作的机构和团队,若缺乏深入基础研究的支撑,没有对遗产基本认知、关键指标与标准、保护发展原则目标等相关基本问题的科学把握,不仅会影响灌溉工程遗产保护事业的科学和有序发展,更有可能造成相关遗产不可恢复的破坏。随着包括灌溉工程遗产在内的水利遗产保护工作迎来前所未有的热潮,专业性、科学性的问题愈加凸显,基础研究的支撑愈加紧迫。

    虽然近年来学术界对水利遗产、灌溉工程遗产保护的关注度有所提升,但与申报和保护利用工作快速推进的热度相比,目前相关的学术研究不足且滞后。具体而言,水利遗产的研究体系尚未成型,开展研究的机构和学者群体、发表的论文均不多,其整体表现出的学术性、系统性、专业性都还有提升潜力,基础研究距离能够有力支撑保护工作仍有一定差距。

    若以10年为一个发展阶段,自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设立以来的第一个10年可以看做是开拓事业、扩大影响、建立机制、积累经验、总结问题的阶段,目前已取得阶段性的显著发展成效和相当的案例与工作经验积累。下一个10年,应大力推进深化基础研究,提升专业支撑能力和水平,系统开展灌溉工程遗产及其保护的理论探讨和技术体系构建,为遗产的科学保护和发展奠定可靠的研究基础。

    (作者系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研究所所长助理、水利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主任,水利遗产保护与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副主任,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水利史、水文化、水利遗产保护)

    链 接

    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自2014年设立,旨在梳理世界灌溉文明发展脉络、促进灌溉工程遗产保护,总结传统灌溉工程治水智慧,为可持续灌溉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启示。

    国际灌排委员会成立于1950年,是以国际灌溉、排水及防洪前沿科技交流及应用推广为宗旨的专业类国际组织,成员包括91个国家和地区委员会,覆盖了全球90%以上的灌溉面积。

    延伸阅读

    灌溉工程的建设是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标志之一。各个历史时期的重大灌溉工程,往往奠定了当时一地乃至一国的经济发展基础。最典型的如都江堰、郑国渠,与灵渠一同被誉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

    悠久的灌溉发展史,还衍生出丰富而独特的区域文化。此外,能够见证灌溉工程历史的古代水利管理建筑、庙宇等纪念性建筑,相关历史文献、碑刻、档案,工程所承载的传统水利科学技术、民俗节庆……这些都是灌溉工程遗产的组成部分,共同展现了其丰富内涵。(李云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11月14日   第 12 版)


    来源:海外网
    版权声明 凡标明奋斗在意大利编译的文章,均为奋大独家编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快速回复

    高级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陆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