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汇率:1欧元= 7.762063元人民币 繁体中文

  • 增进国际教育合作 助推中外人文交流

    海外网 发表于:2023-11-14 赞一个(0) 收藏     分享到朋友圈     0 1117


    图为论坛嘉宾在交流

    图为2023国际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论坛现场。

    增强中国教育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副局长  陆彩荣

    深化国际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既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应有之义,也是加强国际传播,增进人民相知相亲,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途径和有效举措。近年来,中国外文局围绕国际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在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积极发力。做强国际汉语教育图书的出版和推广,所属华语教学出版社推动180余种汉语教材类图书以市场方式进入美国、英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的国民教育体系。与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深度合作,出版46个文种的《当代中文》系列教材,研发出版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文化教学大纲,向世界展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增强中国教育的国际话语权。

    二是与国内高校深度开展国际传播合作。实施“精准传播联合行动”,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10余所院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学术外宣、技术应用、人才培养等诸多领域深化合作。设立多语种翻译人才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高校联合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应用型翻译及国际传播人才。

    三是与国外智库和研究机构广泛开展合作。中国外文局所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联合多国智库共同发起成立“当代中国与世界”联合研究中心,启动并持续推进“当代中国与世界知识分享计划”,建设“当代中国研究在线”知识分享平台,推出一系列全球性研究报告等公共产品;推出“全球发展与治理”智库对话,与巴西、阿根廷、巴基斯坦等国家的智库联合发布研究报告等,积极推动中国知识进入国际知识体系。

      

    促进人文交流走深走实

    著名作家  梁晓声

    国际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是一项悠久的事业,从人类文明诞生之日起,就在驼铃阵阵的丝绸之路上被次次开启,就在桅杆交错的大海大洋中被不断推进。无论是教育合作还是人文交流,都是推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人民心与心相通、情与情相融、手与手相牵的可贵实践。从俄罗斯的冰天雪地到巴西的热带雨林,从科隆大教堂到曲阜孔庙,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创造出来的人文价值始终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人。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文明是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和担当者。我们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滋养而形成相应的文化形态、思维方式和价值追求,也必将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呈现出不可或缺的中华烙印、中华色彩。当下,中国的教育和艺术工作者要在国际交流合作中创造更多价值、担当更大使命,必须要在赓续中华文脉中寻找精神力量和价值支撑,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塑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样才能更好地在世界舞台上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展现中国形象。

    中外文明文化的交流,基础在民间,未来在青年。我们应当更加重视民间的各类教育和文化机构、企业在促进国际合作中的作用,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民间交往和互利合作促进人文领域开放合作走深走实。让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更深刻认识到交流协作的必要性、必然性,让他们对于一个开放、合作、共赢的世界有概念、有期待、有追求,让更多的年轻人愿意走出去,以更广的视阈认识世界、体会生活、追求发展,并且从更高质量的国际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中获得助益、不断成长。


    让艺术焕发时代精神的光华

    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许  江

    当下,人类正经历新一轮科技变革,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正在改变社会生活。面对如此深刻的变革浪潮,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广泛吸收各国先进文化营养,深扎当代生活的沃土,展现出层次丰富、内涵深厚的中国形象。

    中国美术学院此前推出“山水宣言”系列特展,以中国画、新媒体等多种媒介系统探索山水精神,先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莱茵宫、德国卡塞尔贝尔维尤宫、美国旧金山美术学院等地展出,向世界传递山水中蕴含的中国人的生态文明理念与世界观。展出的艺术作品在不同地区昂然绽放,生动展现了文化交流蕴含的力量。

    艺术是具有直观感受力与说服力的传播媒介。中国的广袤大地充满勃勃生机,年轻一代对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了解和喜爱,社会各界广泛重视艺术教育,勾勒出一幅包容大气、活力喷涌的中国画卷。我们应继续坚持“全球、本土”双轮驱动的理念,加强本土与全球互通、传统与当代交融,向世界展现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宏大而火热的现场,让艺术焕发时代精神的光华,用艺术创造更好担负起文化振兴和民族复兴重任,不负伟大的新时代。

      

    做好“请进来”与“走出去”两篇大文章

    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王定华

    国际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不仅是人类社会为共同利益集体行动的过程,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有效途径,需要不断“拓荒”“破冰”,要敢于、善于把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和重大研究成果应用到国际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的具体实践中去,在开辟国际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新领域、新赛道的过程中,不断夯实建设世界重要教育中心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更多合作新共识、发展新动能。

    一是提高坚韧性,保持教育对外开放和人文交流的战略定力。加快对欧洲、亚洲、美洲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教育合作交流布局,进一步扩大知华、友华、亲华“朋友圈”;通过设立新的国际教育组织拓展“新赛道”,通过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拓展数字化人文交流活动。

    二是扩大流动性,做好“请进来”与“走出去”两篇大文章。大力推进“留学中国”等人文交流品牌建设,着力打造包括中外合作办学、境外办学等人文交流品牌体系;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进一步提升合作交流的效率和效益,提供制度保障,解决好“留得住、用得上”以及“走得远、走得稳”的问题。

    三是加强协同性,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加强与经贸合作协同,通过“孔子学院”“鲁班工坊”等人文交流品牌,推进“中文+职业技能”模式,让职业教育与企业协同“出海”;加强与教育强国建设协同,高等教育要发挥好引领作用,充分发挥人才、智力优势,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深入开展储备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

      

    国际中文教育展现巨大活力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  钟英华

    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国际中文教育是促进中外人文交流、增信释疑,民众相知相亲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支撑。通过中文教学,既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也让世界真切地认识和了解中国。

    当前,世界各地中文教育展现出巨大活力,全球180多个国家开展了中文教育项目,84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汉语水平考试考生量增加了40%,世界各地4000多所大学设立了中文院系、专业、课程。“汉语桥”夏令营等项目累计邀请100多个国家数万名青少年来华访学,10万名中文爱好者可以在线上学习中文、体验中华文化。走遍世界,中文随处可见,世界各地的中文学测中心、中文工坊、网络中文课堂、中文智慧教室等多形态多业态机构应需而生,多样化需求呈现爆发性增长。

    目前,国际中文教育已成为新时代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驱动,成为涵养扩大国际交流合作资源、结交世界好朋友、好伙伴的重要途径,也是塑造好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方法。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创立于1987年,是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学术智囊和行动伙伴。学会累计注册会员遍布90个国家和地区,由5000多名世界各地汉学家、专家学者以及中文教学机构代表组成,为中文学习者掌握具有竞争力和广阔就业前景的语言工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有识之士加入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中来,投身到国际中文教育事业中来,共同为中文成为世人所需的通用语言贡献力量。

      

    以美育人 以美化人 以美培元

    西安美术学院院长  朱尽晖

    多样性是人类艺术、人类文明的魅力所在,也是世界美术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各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中国美术的发展呈现出令人振奋的崭新图景,美术创作者们坚持传承、融合、创新,根植传统文脉,把握艺术发展的规律,扎根人民群众的生活沃土,涌现出一批凸显民族文化根脉、弘扬人类共同价值的艺术作品。

    艺术创作的根基在教育。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美育风尚,用精湛的艺术振奋时代精神,不仅是美术创作者、教育者、传播者们的奋斗目标,也是我们共同肩负的责任与使命。美育是人类教育、民族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通点之一,也是贯穿人生的一体化教育。美育不仅是审美能力的教育,更是情操的陶冶、人格的熏陶、心灵的滋润、灵魂春风化雨般的养育。

    新时代美育工作要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中华美育精神为己任,彰显美术服务社会、美术贴近生活、美术净化心灵的独特价值。

    作为美术工作者和教育者,要时刻心怀人类未来,描绘世界大美,以大爱之心育莘莘学子,以大美之艺绘铸魂之作,发挥美育力量,倡导美育信念,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展现民族文艺的丰富意蕴,记录追梦圆梦的伟大征程,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用文学和影视助推国际人文交流

    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八一电影制片厂原厂长  柳建伟

    文学艺术在沟通人类情感、促进民心相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文学作品通过文字将文化传统、历史故事和道德观念生动呈现在读者面前;影视作品则以视觉和声音的表现方式,将不同文化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栩栩如生地展示给观众。如何用文学和影视助推国际人文交流?

    第一,文艺创作应当立足于真实和具体的人类情感,书写真善美,展现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展望人类共同的发展前景。当代文学和影视创作,首要的是展现新时代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高质量发展前景,书写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的喜与乐、想与盼、情与思。

    第二,从中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挖掘能够深入人心、振奋人心的文艺素材,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为提升文化软实力提供重要载体。文艺创作者们必须扎根中华大地、赓续中华文脉、讲好中国故事,这是文学和影视创作的根与魂,也是中国文艺创作在全球视野下的底色和价值。

    第三,努力为推动中国文学、中国影视“走出去”创造条件,将文学和影视的创作、翻译、研究和传播等几个方面的力量系统整合起来。广大文艺工作者应努力讲好中国故事,积极融入世界文学浪潮,在搭建平等对话、交流合作平台的基础上,促进多元文明的汇通融合,在世界文学艺术领域鲜明确立中国气派、中国风范。

      

    推动国际艺术交流永远在路上

    歌剧演唱家  田浩江

    作为一名歌剧演员,我在约40年职业生涯中参加过1400余场演出。在此期间,我得到过很多中外声乐教师和歌剧大师的无私指导。这让我深知:歌唱是沟通人与人情感的美好方式。有沟通,就会有不同文化和艺术之间的交融、互鉴。

    受这个理念启发,我在10多年前发起成立了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这个平台在全世界范围甄选青年歌唱家,协助他们来中国学习中国文化和艺术。如今,这个项目影响力越来越大——累计有6000多名青年歌唱家参加甄选,来自30多个国家约400名青年艺术家来到中国学习交流。

    这就是艺术家们对文化交流的渴望。不管是哪个种族、哪个国家、多大年龄,优美的音乐总是可以直抵人心。国际青年歌唱家艺术节成立以来,我们培养了30多位歌唱家出现在世界级歌剧舞台上并担当重要角色,这让我们倍感欣慰。

    今年1月,我们同世界著名交响乐团——费城交响乐团合作,在美国费城和纽约等地推出了多场全唐诗音乐会,邀请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歌唱家用中文演唱唐诗。音乐会上,90%都是美国观众,当我们通过中文和英文翻译将中国唐诗的美感和力量呈现出来时,台上台下的热烈场面让我毕生难忘。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未来,我们还将协助更多西方歌唱家学习中文,请他们演唱中国艺术歌曲和现代歌剧,并将之推向全球。推动国际艺术教育合作和文化交流,我们永远在路上。

    (本报记者汪灵犀、刘峣、卢泽华采访整理,本版图片由论坛组委会提供)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11月14日   第 09 版)


    来源:海外网
    版权声明 凡标明奋斗在意大利编译的文章,均为奋大独家编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快速回复

    高级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陆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