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汇率:1欧元= 7.759609元人民币 繁体中文

  • 追求一流 后来居上

    海外网 发表于:2023-09-11 赞一个(0) 收藏     分享到朋友圈     0 1279

    《分子植物》期刊编辑部一角。
      杨 箫摄

    在2021年度凭借影响因子21.949跃居全球植物科学研究类期刊第一后,《分子植物》今年再传捷报:在国际权威机构科睿唯安不久前公布的2022年度《期刊引证报告》中,《分子植物》影响因子上升至27.5,跃居植物科学领域期刊(包括研究类、综述类等全部期刊)全球第一。

    我国科研人员主办的《分子植物》如何后来居上,成为全球植物科学领域顶尖期刊?其成长轨迹对我国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有何启示?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坚持国际化办刊理念和论文质量第一的办刊宗旨,长期努力成就世界一流科技期刊

    上海市徐汇区枫林路300号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3号楼,是《分子植物》编辑部所在地。面积不大的办公室整洁温馨,墙上的“《分子植物》发展大事记”记录了期刊从创刊至今的重要节点,包括这次刚刚获得的“全球第一”。

    “成绩来之不易,也是长期努力的回报。”《分子植物》执行主编、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期刊中心主任崔晓峰告诉记者,“《分子植物》的科学编辑团队始终坚持国际化办刊理念和论文质量第一的办刊宗旨。”

    时间回到本世纪初,中国植物科学进入快速发展期,来自中国科学家的优秀论文频频亮相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彼时,创办一本中国本土的国际化一流植物科学期刊,也成为中国植物学界的共同心愿。2008年,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和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正式创办了《分子植物》。

    打造一本国际化的高水平科技期刊并不容易。15年间,虽然面临诸多困难,但编辑团队始终坚持办刊宗旨,向着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不断前进。截至2023年8月,《分子植物》已被全球8000多个研究机构订阅,每月全文下载量超过6万次。

    “《分子植物》见证了我国植物学科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植物学科在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展示提供了重要平台。”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所长钱前说。

    持续关注具有原创性、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以专业眼光和严格标准优选论文

    高效、高质量出版始终是《分子植物》坚持的原则。从稿件接收到完成编校,18天内完成,团队扎实的科研背景是整本期刊学术水平稳步提升的关键因素。

    截至目前,《分子植物》已组建了一支8人的专业编辑团队,成员大都来自国内外著名实验室,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较强的学术背景。

    杨箫是其中的代表之一。2018年,完成博士后工作后,杨箫回国加入《分子植物》编辑团队,如今已成长为编辑部主任。

    “借鉴很多国际顶尖期刊的经验,《分子植物》建立了稿件的专业科学编辑负责制,为文章的科学内容更好把关。”杨箫说,作者和评审专家可以针对稿件的任何问题与编辑沟通,编辑都会及时回复。“对于没达到标准的稿件,我们还需要写出具体修改意见,以便帮助作者进一步完善稿件,达到发表的水平。”

    编辑团队每周召开稿件集体讨论会,每个编辑把自己处理稿件过程中遇到的难点和疑点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这种方式有助于给稿件一个更为客观、全面和公正的评判。”杨箫说。

    《分子植物》密切关注学科前沿和热点,通过组稿和约稿等方式提升期刊学术质量。2012年第三代CRISPR基因编辑技术问世,《分子植物》第一时间给予关注,很快发表相关论文,并持续跟踪进展,成为发表植物基因编辑领域论文最多的刊物。

    “我们持续关注具有原创性、重要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崔晓峰说,“以专业眼光和严格标准优选论文,坚持标准,不以学术头衔评价学术水平。”

    崔晓峰坦言,在刚开始的几年,期刊处于爬坡阶段,拿到质量上乘的稿件不易。

    “我们要积极地去跟一线科学家和团队交流,多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多走访实验室,和科研人员建立联系,增进了解和信任,争取让他们愿意把最新研究成果在我们这里发表。”崔晓峰号召大家主动出击。

    日常编辑工作之外,杨箫投入许多时间去跟科研人员沟通交流,“我会向科研人员了解学科目前的发展情况,他们也会把自己正在做的研究告诉我,比如项目进展程度、文章想要发到哪一个期刊等。”

    参加学术会议间隙,杨箫还会尽量争取机会前往当地的实验室走访。通过面对面沟通,接触到更多处于成长期的年轻科研人员。“有些项目刚刚开展,我们可以从科学编辑角度给他们一些建议,对课题的开展和文章后期的顺利刊发都有所帮助。同时,我们也能学到新的技术和理念。”

    去年,《分子植物》启动了植物科学领域“科研新星”的全球遴选,计划每年1次。目前,两届活动共有9名“科研新星”脱颖而出。

    “我们希望通过与全球高水平年轻学者共同成长,成就期刊的新高度。”崔晓峰说。

    围绕期刊打造科研生态圈,更好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

    在采访中,崔晓峰反复强调:“《分子植物》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在他看来,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并不能简单理解为高比例的“国际来稿”,“相反,我们越来越重视来自国内的优秀稿源。”

    近年来,《分子植物》国内来稿比例,从原来的1/3上升到一半以上,同时期刊影响因子不断上升——这充分证明了国内优质稿源的含金量。

    这背后,是这些年中国在科技创新领域取得越来越多引人注目的成果。“国内科学家也越来越愿意将好论文首先投给我们。”崔晓峰说。

    崔晓峰举了一个例子。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刘耀光团队经过多年研究,先后培育出两种水稻新品系——紫晶米、赤晶米,稻米中分别富含花青素、虾青素,对于改善我国营养缺乏地区人群的健康状况意义重大。《分子植物》以封面论文的形式连续发表刘耀光团队的成果,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认可。

    “像这类有关作物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不但对世界有贡献,也具有中国特色,这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崔晓峰说。

    华中农业大学副校长、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严建兵对自己在《分子植物》发表论文的一次经历记忆犹新。

    临近2017年春节,正准备过年休假的严建兵被一条消息弄得措手不及:某国外团队已经率先将相似的研究成果发表在了《自然》上。

    “我们的成果也很重要,是不是也可以发表?可离过年没几天了,会有期刊愿意接收吗?”严建兵决定打电话给崔晓峰,告知了自己团队的相关研究结果。崔晓峰听后,初步判断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发现,立即鼓励严建兵尽快将论文成稿,以待《分子植物》审稿和接收。

    “我记得特别清楚,除夕晚上投稿,大年初四被接收,从撰写文章到正式在线发表仅用了10天时间,刊发后效果也特别好。”严建兵说。

    类似的故事还有不少。

    “把中国的原创研究成果呈现好,让它们在世界学术舞台上闪光。”对于期刊的未来,崔晓峰表示,“希望《分子植物》不只成为发表论文的平台,还要围绕期刊打造科研生态圈,更好促进国内外同行的学术交流。”


    来源:海外网
    版权声明 凡标明奋斗在意大利编译的文章,均为奋大独家编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快速回复

    高级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陆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