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汇率:1欧元= 7.725177元人民币 繁体中文

  • 【学习小组】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总书记的用典智慧⑭

    海外网 发表于:2024-04-02 赞一个(0) 收藏     分享到朋友圈     0 3446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人类历史告诉我们,越是困难时刻,越要坚定信心。

    ——习近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22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2022年4月21日)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

    311

    “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出自东汉仲长统《昌言》,唐代时魏征等将其收录进《群书治要》。这句话的意思是,无论面对安全还是危险,都不动摇自己的志向;不管身处险境抑或顺境,都不改变自己的初衷。

    常言道,人无刚骨,安身不牢。为人需有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方能立身行事。中国人熟知的女娲补天、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夸父逐日等神话,故事主人公有一个共同特质——锚定目标,矢志不移,甚至甘愿为之舍弃生命。这是一种品格、气节,更是一种精神。

    纵观历史,凡“不贰其志”“不革其心”者,多为后世楷模。2000多年前,司马迁在致其好友的《报任安书》中举例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在司马迁看来,“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但这些“倜傥非常之人”因在磨砺中不移其志,最终成就一番令人赞叹的事业。

    与司马迁同时代的苏武,奉命出使匈奴,不料反被拘禁。面对威逼利诱,他不为所动,拒绝投降。被流放到荒寒之地牧羊后,苏武“渴饮雪,饥吞毡”“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历经19年才得以返回故土。后人评价苏武“历尽难中难,大节定不亏”。不因陷入困境而失节操、丢大义,不因前路曲折而改其心、毁其志,这是历代仁人志士追求的高尚人格。

    古人云,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只怕立志不坚。一个“坚”字,道出修身成事的真谛。

    晚清名臣曾国藩早年七次参加科考,六度名落孙山,但他身上有股子百折不挠的韧劲。曾国藩创建湘军之初,屡遭败绩,他上书检讨自己,将“屡战屡败”改成“屡败屡战”,一字之差,精气神迥然不同。曾国藩干事有个诀窍:熬不下去,也要熬,以强悍的蛮劲打通此关。他以练习书法为喻:“困时切莫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不特习字,凡事皆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有了这股坚韧不拔的劲头,才会不被困难吓倒、不被挫折压垮,靠自身力量不断奋起。

    1927年,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部队在转移井冈山途中,恶仗一场接一场,不少人开了小差,近6000人的队伍只剩下700多人。前头重兵围堵,后有追兵迫近。紧要关头,毛泽东在三湾一棵大樟树下豪迈地说:“愿走的,绝不强留;不愿走的你们会看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用二三十年时间,革命终将取得胜利!”

    历史证明,越是艰辛时刻,越不能丧失信心、犹疑退缩,而是要沉着勇毅、一往无前。眼下,我们党和国家面临的形势之复杂、斗争之严峻、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繁巨世所罕见、史所罕见。面对激流险滩、风云变幻,我们更要有“安危不贰其志,险易不革其心”的坚定信念。

    文/辛夷

    编辑/九段、钟祺

    配音/静玄

    音频剪辑/安先

    海报/胡杨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

    来源/学习小组微信公众号



    来源:海外网
    版权声明 凡标明奋斗在意大利编译的文章,均为奋大独家编译,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快速回复

    高级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陆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