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汇率:1欧元= 7.754007元人民币 繁体中文

  • [转载]和我婆婆那点事 —— 我的法国婆婆

    鱼丸粗面 发表于:2013-03-18 赞一个(0) 收藏     分享到朋友圈     0 14244

    鱼丸粗面 奋大官方团队加关注发私信 论坛需要大家支持!

    发帖 7314奋豆 8951粉丝 241楼主

    发表于:2013-03-18IP属地: 意大利 米兰

    我亲爱的婆婆,如下文中有任何对您不敬之处,请理解并非出自我本意。我对您的欣赏与赞同早已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中表达,请勿在意这里的小小歪曲。儿媳敬上

    如果说这世界上有生下来就是天敌的人群,那么婆婆和儿媳绝对是其中一对。我嫁给一个法国人已有12年,一开始的一两年,我和婆婆有极大的语言障碍,致使我们彼此彬彬有礼。她的客气周到让我受宠若惊,一时没搞明白“婆媳关系是人间一大难题”的说法。几年后,我的第一个宝宝出生,婆婆的问题就接踵而来。曾经的语言障碍从润滑剂慢慢蜕变成尖锐的“敌我矛盾”。再随着我们全家从上海搬到巴黎,每天在婆婆眼皮底下生活,这个举世难题——婆媳关系发展到最高潮。而恰恰也是这样的打打闹闹,让我真正了解了我的婆婆。

    基本典型的法国女人

    婆婆是一个基本典型的巴黎女人。浅金色的短发既不蓬松也不瘪塌,微微卷曲得恰到好处,一丝不苟。深绿色的眼睛,眼皮上总是擦着蓝色眼影。一年四季永远是穿各式各样的裙子,长长短短,真丝的、毛呢的、小喇叭、紧身、斜边等等。要不是这几年她关节炎太严重,冬天不得不换上呢料长裤,那些裙子估计会为她养老送终。走在大街上,她就和其他中老年妇女一样,背着黑色呢大衣,头戴黑色小呢帽,手提小挎包,踏着半高跟鞋,涂着猩红色口红,眉头微蹙,表情冷漠,走路有些摇晃,从身边走过会留下浓重的香水味。

    若是就这样简单的描述她也是缺乏公平的。当她坐在自己家里的沙发上,点上一支烟与客人谈笑风生时,她的开怀大笑会泄漏出她小小的秘密——尚未褪尽的浅浅的天真、如火的热情和淡淡的温柔。

    法语、法语、再法语

    我有一个硬伤,就是经过多年痛苦的挣扎,我的法语仍旧说得一塌糊涂。而这一软肋就成了我婆婆可以长期攻击的地方。她经常语重心长的重复她当年的语言学习奇迹:她从小在摩洛哥长大,母语是法语没有任何共通之处的阿拉伯语,直到17岁才跟随年长的哥哥来到巴黎。只用了短短2年,她就完成了高中课程,以优异的成绩考了BAC(法国高考),并考取了医科大学。每每她一遍又一遍的说起她的“英雄事迹”,我就无地自容,觉得自己笨得如同一头毛驴,连粮食都不配吃。多年后,我才发现真相:其实在摩洛哥,有钱人家的小孩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学法语,甚至所有的课程全部以法语授课!难怪她到了巴黎适应的如此之快!而这个“细节”她只字不提!

    由于我法语不好,婆婆娓娓道来的优美故事对我就是对牛弹琴。有几次她说得口干舌燥,而我还是一脸白痴相,她禁不住恼羞成怒。” Dou you wantz mi tu sipik Englich witz yu? (Do you want me to speak English with you?) ” 这是她的杀手锏。有一次我鼓起勇气回答她”Yes”,她轻轻的哼了一声,然后用胜利的口气大声用法语说:“这里是法国,不是英国。你英语说得再好也没用!”

    若是说语言的冲突就此为止,倒也不失为“凑合的幸福结局”。而随着我法语步步惊心地提高着,伴随我两个小东西牙牙学语,更严重的问题就凸现出来。

    我和我LG崇尚美国的OPOL (one parent one language)。家里两个语言各行其道,互不干涉。几年下来成绩不小,女儿儿子中文字正腔圆,法语能说会道。但婆婆对此根本不买账。她的原则就是“法语、法语、再法语!”于是所有的中文动画片若是被她看见绝对是暴跳如雷,踏入她家门口中文绝对禁止,逼着我和孩子们说破破烂烂的法语。我可怜的娃儿看着自己的妈妈用熟悉的声音说出来“陌生”的语言时,他们一下子无法适应角色的转换。这时婆婆会见缝插针地抓住孩子们“迷茫”的眼神,而感叹一番:“可怜的孩子啊!在中国呆的时间太长了,法语不会啊!”而就在几秒钟前,女儿已经给婆婆背了法语诗、唱了法语歌!

    女人撑起一片天

    正如其他法国妇女一样,婆婆在家里是“全能”的角色:赚钱养家,家务全包,怀孕生子,抚养小孩。怪不得法国女权主义者到现在还痛心疾首的控诉法国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如果仅仅从家务分配上来看,女人确实有些悲惨。不过,也如同其他法国妇女一样,婆婆在家里的核心地位是绝对无法动摇的。

    婆婆每天在家里忙上忙下,公公却永远是默默的蜷缩在沙发里看报纸,抽雪茄。不定期会被自己忙得气喘吁吁的老婆骂个狗血淋头。被骂归被骂,公公早就脸不红心不跳,反正拿定了主意:只要不让我干活,我还有饭吃,被你骂骂出出气有什么要紧?暴风雨之后总有晴天。于是,婆婆每天买汰烧,等热菜热饭上桌时,她的威信总是一次又一次的体现出来。无论是可口还是难以下咽,家里等着开饭的窝囊废们——通常是我,我老公和我公公,总是战战兢兢,不敢多言语。吃饭时,拍马屁之词不绝于耳,永远是:“太好吃了,人间美味啊,怎么那么鲜啊……”即使是婆婆少放盐或是烧糊了面,大家都默不作声地吃个精光。能够对菜肴做出正确评价的人也只有我婆婆一个人。每当她皱着眉说自己盐放多了什么的,大家都争先恐后地说:“哪有?我觉得很好……

    付出的越多,得到的越多。这句话用在婆婆身上最适合不过了。婆婆一对儿女有任何大事小事都只和母亲说,爸爸则是家里的摆设。每次电话响了,公公都殷勤的去接,而和孩子的对话也就那么几句:“你好吗,爸爸?妈妈在吗?”

    心理医生

    当然,婆婆的强势自然不是空穴来风。她念完了近十年的医学,胜利成为一名妇科医生,开了一家私人诊所。她对女性权利关心之切肤,经常提出一些“激进”的观点:比如母亲不必强迫自己母乳喂养,因为喂奶是束缚女子自由的关键因素。怀孕期间多喝咖啡和可乐可以减轻抑郁等等。而对于受到“社会压迫”的女性,她也表现出无尽的同情和支持:例如帮助不可以避孕、但每两个月都要怀孕的穆斯林女子安排堕胎;接受艾滋病患者在诊所进行治疗,而不必去公立医院抛头露面等等。总之,在一定时期内,她在邻里小有名气。

    13年前,婆婆开始了女性心理学的研究,学了6年后就开始为产前产后忧郁症的病人就诊。心理学的研究大大“扭曲”了她原来的诊断观念,几乎是一夜间,她领悟到人的90%的疾病伤痛、喜怒哀乐、生存死亡都是由心理问题引起的。她开始把这一 理念发扬光大,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神奇”的结论。比如,我女儿在5个月时不喜欢吃苹果泥。婆婆就认定是我给她的心理暗示。“一个妈妈说自己孩子不喜欢吃苹果是因为她自己不喜欢吃苹果。”婆婆很严肃地告诉我,最后不忘加一句:“这是一个心理医生给你的诊断。”又比如有一次我得了流感,她硬说是我思乡成疾,心里太过悲伤才生病的。还归因于我每天坐地铁太多,地铁里黑黝黝的车厢会变相的给我负面心理。而之后,我儿子女儿也接二连三传染上流感,她则分析成:“一周四天上课,他们太累太累。下课后妈妈又不让他们看电视,而一味的督促他们做作业。他们心里有压力,情绪低落,然后就生病了。当然,母亲(我)的抑郁也很大程度上给予孩子心理上的负面影响。”所以,孩子生病的源头还是在我身上!

    对艺术的热爱

    法国人最喜欢博物馆了,婆婆也是。她经常去看各种各样的画展、雕塑展、珠宝展、综合艺术展等等等等。而我,和一些中国人一样,对大部分的展览会没什么兴趣。对婆婆来说,没有艺术气息是一个不可饶恕的、可怕的缺点。为了挽救不可救药的我,她经常用邀请、要求、威胁、强迫等手段让我陪她去参加各种展会。我虽然一百个不愿意,但心底里还是很欣赏她对艺术的热忱。但几次下来,我就摸清了她的“套路”。

    我要么不看展览,如果看了,必定细细观赏,而不是到场签名,走马观光。所以每次看完,都累得两腿发软,头晕目眩。而婆婆她却非常独特的有“重点”。她最喜欢看入场前的展览品简介。她横看一遍,竖看一遍,最后还煞有其事的把英文的简介也细细读上一番,才心满意足的进入展厅。对于展品,她的浓厚兴趣往往集中在第一件到第五件之间。她会围着玻璃展柜转上一圈,嘴上啧啧称赞:“太美妙了,太精致了,太华美了……”。但从第六件展品开始,我已经能感觉到她的心猿意马。等到参观完一半展品时,我婆婆忍耐的底线已经快被突破。她会避重就轻的说室内空气不好,需要休息一下,然后悄悄的找到出口,装着迷路的样子,跟着人群匆匆离场。总算,她对艺术“虚伪”的热爱和我没有任何冲突,我也终于可以心安理得和她一起高高兴兴的早点回家。

    雄辩高手还是耍赖专家?

    欧美人大都辩论功夫了得。受过高等教育的婆婆一家子更是能言善道。我公公、我老公、我小姑到我婆婆,个个是辩论高手。他们论点鲜明,擅长举例(虽然大部分事例子乌虚有),逻辑缜密,经常使用类比、演绎、归纳等论证方法,然后层层推出坚如磐石的最终观点。说穿了,也就是正过来反过去都是他们的理,和耍无赖没有本质区别。而我,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相信语句理解的重点在于意境和上下文。可惜意味深长的中国古语虽然伟大精深,但指向不明朗,含义不确凿,在和西方人辩论时经常被贬低成空洞的废话。再加上我说不清道不明的法语,更是在辩论上节节败退。

    有一次婆婆和我争执做米饭的方法。为了弄清楚做米饭是要放开水还是冷水,我婆婆展开了“战斗”的架势。她从她认识的张三李四中国人说起,说他们都是最最地道的中国人,用开水烧饭是这些正宗的中国人亲口传授的秘籍;再讲起她1983年就到中国旅游,那时我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她已经对中国了如指掌;最后总结到由于文化大革命把中国文化传统全部摧毁,而我就很有可能是经过了“浩劫”后失去做米饭能力的70后!最后,我这个从6岁起就用铁锅做米饭的“低能儿”被她“杀”得溃不成军,只能乖乖的看着她做出一大锅半生不熟的米饭来!

    当然,婆婆的较真也有可爱的一面。当我和她聊起中国当代的医疗、教育问题时,她斩钉截铁的否定我的说法。无论我告诉她多少个真人真事——穷困潦倒的病人死在街头、负担不起学费只能回家种田等等,她仍然用及其坚定的口气回答我:“我永远永远不会相信:《供产挡》会让穷人病死,让孩子上不起学。”她坚毅的目光让我一下子觉得世界充满着希望。网络上的“正能量”怎能和她相比!

    摩洛哥移民

    婆婆和纯正高卢血统的法国人有一点不同。她是摩洛哥移民(摩洛哥是非洲一大国,曾经是法属殖民地,1953年独立后有大批摩洛哥人移民法国)。17岁时她跟随年长的哥哥从摩洛哥移民到巴黎上高中。我常想象着一个花一般的少女,用最纯净的眼睛、最明亮的笑容、最敞开的心扉对待这个新世界。可惜,她摩洛哥式的热情奔放、对朋友不计得失的付出并没有得到认可。巴黎人把她当作异类来耻笑,把她当作不入流的小丑。就如同萨柯奇在爱舍丽宫穿运动裤一样,被冷嘲热讽。或许就是那时起,她在饱受羞辱后,艰难的收起“傻女孩”的样子,用冰冷的外表来武装自己,试图融入这个傲慢而无情的城市里。

    黯然的往事留给她至今都无法挥去的忧伤。但无论巴黎假惺惺的男男女女如何折磨她,改变她,从小在摩洛哥成长的经历让她时不时跳出当年摩洛哥少女的影子。她对自己很节俭,但每个周末我们一家人来吃饭时总是满满一桌子菜。隔三差五请朋友来家里,每次都是冷盘、热菜、甜点堆成小山,足够大家吃三、四顿的。曾经还有一次让人叹为观止的邀请经历:一对非常典型的法国老夫妇,打扮入时,附庸风雅,但是是铁公鸡,一毛不拔。婆婆几次请他们来家里吃晚饭,他们舍不得买花买酒,又怕空手来不好意思,总是拒绝。终于有一次,他们答应来喝下午茶(估计他们算计着喝茶不用带礼物)。婆婆好不容易请到他们,心里高兴,把家里好吃的都拿了出来。从甜的蛋糕、小饼干吃起,然后又炸了牛肉卷,最后拿出了腌汁三文鱼、奶酪;中间开了一瓶香槟,一瓶红酒。两个客人从下午5点吃起,一直吃到晚上9点,最后喝得面红耳赤,语无伦次,笑哈哈的满身酒气、摇摇晃晃的回家去了。

    而送礼呢,婆婆不管是亲戚朋友的生日礼物、圣诞礼物、结婚生子什么什么的礼物,都是挑昂贵的、时兴的送,让许多吝啬的法国人汗颜不已。与她吵吵嚷嚷几十年的兄弟姐妹,若是有一个生病或是有变故,她也是第一个伤心落泪,第一个伸手援助而义无反顾。

    她最好的朋友曾这样说:“没有早些认识她的人没有权利评价她。当她还是一个毫无理性、天真浪漫的女子时,每个见过她的人都不会忘记她的纯真和善良。她现在不再随和,甚至刁蛮;她也不宽容,甚至狭隘;但是不管她有多么偏执,多么乖张,我们仍然原谅她,爱她。因为在心底里,她永远是一个好人。”

    快速回复

    高级

    您目前还是游客,请 登录注册
    写新帖

    本周热门

    24小时新帖

    本版热图

    大家也喜欢去